闫凤霞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皮肤病防治所 湖北 十堰4427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意义,探讨有可能会导致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纳入的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血常规、IgE(免疫球蛋白E)以及血清过敏原进行变应原定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分析有可能会引起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结果: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过敏原阳性35例,占比35.00%;49例患者IgE>100IU/ml,占比49.00%。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阳性检出率偏低,提示病因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发病因素,需临床医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为查找诱因或病因提供指导。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IgE;过敏原;病因
慢性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在临床皮肤科比较多见,以红色风团、红斑为主要表现,是因为皮肤黏膜血管通透性升高、反应性扩张所致。部分患者病程长、复发率高,时常因为皮肤瘙痒而引起诸多不适。慢性荨麻疹有三大类型,即:物理性、自发性、其他,其中物理性与自发性荨麻疹患者通常伴有基础疾病,病因比较明显,而其他类型荨麻疹一般无法找到病因,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慢性荨麻疹75%左右[1]。临床为了有效干预慢性荨麻疹,不断深入探索慢性荨麻疹病因,现如今已成为了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特结合慢性荨麻疹特点,对其过敏原进行了临床检测,总结分析其病因学资料,希望能够找出慢性荨麻疹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皮肤科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66例男性和34例女性,年龄19-66岁,均龄(46.7±18.9)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5.1±1.9)年。入组标准:病程6周以上;通过抗组胺药物处理后复发;病因不明确;近4周内不曾用过相关药物。排除标准:皮肤划痕症;其他病因明确导致的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其他脏器功能严重障碍不全;胆碱能性荨麻疹;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药物停止使用时间不足4周。
1.2方法
通过定量免疫印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包括吸入(屋尘、蟑螂、户尘螨、猫狗皮屑、桑树、烟曲霉/分枝孢霉/黑曲霉、柳/草/胡桃/杨/蒿/枫/梧桐等)、食物(虾蟹、牛奶鸡蛋、芒果菠萝、牛羊肉等)、IgE。采集观察对象空腹状态下的2ml静脉血,10min离心,5000r/min,留取血清;在硝酸纤维素膜表层放置特异性变应原,而后置入反应槽内,取适量血清加入,在室内常温下孵育;将余下的抗体洗脱,再添加抗人IgE抗体进行孵育,最后洗脱未结合的抗体;添加链霉亲和素进行孵育,若酶标链霉亲和素未结合,将会被洗脱;添加BCIP/NBT酶进行孵育,若试剂上出现酶显色反应且有沉淀,则以颜色变化明确血清IgE抗体浓度。待到检测试剂干燥之后,利用专用仪器记录下过敏原阳性检出率。
2.结果
2.1慢性荨麻疹患者吸入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本研究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过吸入检测,结果阳性检出33例,占比33.00%,多为屋尘(21.21%)、户尘螨(27.27%)过敏。详情见表1。
.png)
2.2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本研究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过食物检测,结果阳性检出19例,占比19.00%,多为牛羊肉(26.32%)过敏。详情见表2。
.png)
2.3血清IgE浓度
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中,49例患者IgE>100IU/ml(其中17例>200IU/ml、32例IgE为100-200IU/ml),51例患者IgE<100IU/ml。
2.4血常规
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中41例化验血常规,1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占比24.39%;12例患者嗜酸粒细胞高于正常范围,占比29.27%;11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过快,占比26.83%。
3.讨论
慢性荨麻疹具有十分复杂的病因,时常导致临床无法明确病因而难以对症下药,使得患者病情迁延难愈,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在任一年龄阶段中都有可能会发生慢性荨麻疹,多数患者病程长,通过抗组胺治疗之后虽然会有所减轻,但是停止用药后极易复发。故而过敏原检测成为了临床医师诊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重要手段,认为明确致病原因,就可以完全治愈慢性荨麻疹[3]。本研究通过过敏原检测,结果发现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过敏原阳性35例,占比35.00%,其中吸入过敏原检测阳性率33.00%、食物过敏原检测阳性率19.00%。由此可见,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而言,比较多见吸入过敏原。检测血清IgE,结果51例患者IgE<100IU/ml,究其原因:变态反应使得IgE抗体被耗竭;或特异性IgE与细胞受体结合而无法在血清中检测所致;或血清中存在抗IgE抗体,使得IgE浓度偏低[4]。
临床实际中,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十分难以确定。此次研究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结果异常者占比较低,多数患者诱因不明确,只有少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物理刺激、食物、身心负担过重、药物有关[5]。类型不同的荨麻疹,其病理机制各有不同,且释放的炎性因子也会有所不同,虽然给临床诊疗带来了难度,但是有利于临床医师针对性应用抗组胺药物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疗效,有治疗抵抗型、敏感型之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治疗效果欠佳。
临床诊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过程中,通常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查,若患者发病严重、病程长或疗效欠佳,临床医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抗体检查、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等等。病史询问在明确慢性荨麻疹病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如风团大小形态、患病时间、昼夜变化、风团持续时间与频率、皮肤瘙痒症状、遗传史、现下或既往过敏原、吸烟、饮食、工种、女性月经周期、日常接触情况等等,可从中找寻多种诱发因素,为临床有效诊疗提供依据[6]。这就需要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详细询问、耐心问诊,主动聆听患者主诉,分析慢性荨麻疹进展过程,帮助患者找到正确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总而言之,临床诊治慢性荨麻疹患者过程中,过敏原检测作用有限,可结合病史询问,查到可能的诱因或病因。
【参考文献】
[1]齐宝全,王丽娜,车付彬.300例自发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分析[J].河北医学,2019,25(12):2035-2038.
[2]李兴.IgE在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中的意义[J].皮肤病与性病,2019,41(04):549-550.
[3]闫文萍,牛莉莉,张英.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价值[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9,11(02):94-96.
[4]方莉萍,邵丽佳,孙冬梅,等.过敏原检测在慢性荨麻疹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2):1497-1498.
[5]宋黎,叶俊儒,陆茂,等.成都地区85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07):918-920.
[6]胡瑚.慢性荨麻疹395例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6,38(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