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先1 吴春晓2* 刘启泉2
(1.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050200;2.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1)
摘要:总结刘启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刘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气滞、湿阻、热蕴、血瘀、阴虚有关,遣方用药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坚持一降、二调、三结合,脾胃分治和病下论治的治疗原则,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刘启泉,萎缩性胃炎,“病脉证治”,感悟
刘启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从事医教研工作40余载,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独特见解。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刘启泉教授认为本部病位在胃,发病因素与气滞、湿阻、热蕴、血瘀、阴虚有关,遣方用药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气机郁滞
胃气壅滞证:胃脘痞满不舒,嗳气频频,可伴隐痛,食后为甚,纳谷不馨,大便秘结不通,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滑。
肝气犯胃证:胃脘痞闷胀满,时及两胁,甚及小腹、后背,遇烦恼郁怒则痞闷更甚,善太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嗳气,纳呆,夜寐难安,大便不爽,干稀不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湿浊中阻
湿阻中焦证:胃脘堵闷,周身困重,神疲乏力,胸闷,纳呆,口黏无味,咽部异物感,恶心,大便稀溏或不爽,腹诊按之柔软,舌黯红,苔腻,脉濡或滑。
湿热中阻证:胃脘堵闷胀满,或有隐痛,嘈杂,口干口苦,口中异味,纳呆,恶心呕吐,头重身重,或有低热,小便黄,大便黏腻,排便不爽,腹诊胃脘处有条索状物,舌黯红或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阳性。
热毒蕴结
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热嘈杂,或伴灼痛,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咽喉疼痛,或好发口疮,或心烦不寐,大便秘结,舌红,苔厚腻,脉滑。
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热或辣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伴嘈杂,泛酸,嗳气频频,心烦易怒,喜太息,大便不畅,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瘀血停滞
瘀血阻滞证:胃脘满闷或疼痛,痛有定处,以针刺感为主,按之加重,胸满口燥,夜间痛甚,或低热,或胃脘部有抽缩感,触之腹部可有板结、分层感,舌质紫黯或青紫,或有瘀斑,舌下可见静脉曲张,脉涩。
络伤血溢证:胃脘堵闷,恶心欲吐,食后加重,口干,头晕,乏力,或见黑便,或伴低热,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细。
阴液亏虚
胃阴亏虚证:胃脘满闷不舒,隐隐作痛,饥不欲食,五心烦热,口干咽干,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花剥,脉细。胃镜下示黏膜下透见血管网,伴颗粒样增生。
肺胃肾阴亏虚证:胃脘堵闷不舒,纳呆或饥不欲食,口干欲饮,消瘦,面色少华,头晕乏力,或伴低热,腰膝酸软或隐隐作痛,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
2.治疗法则
坚持一降,二调,三结合的治疗原则[6]。
一降:指和胃降逆,通降胃腑;胃气主降,以降为和。所谓”降”者,于此并非单指攻下之法,凡是针对胃失和降病机所行之法皆属“降”也,所谓“清、凉、通、透、润、畅”等皆如是也。如通过理气、化湿、清热、活血、补虚等法以使脾升胃降,中枢复常,都属所言范畴。二调:指和调脾胃,调和肝胃,调治五脏,通调六腑。CAG 病位在胃,与肝、脾等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相乘克,与五脏六腑相协一统。因此,治疗CAG以降为要,以调为旨,调脾胃之升降,调肝胃之乘克。且五脏相生克,功能相协调,脏腑相表里,经络相贯通,唇齿相依,血脉相连。故刘师特别重视调和脏腑之间的关系。三结合: 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基础治疗与阶段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调护相结合。三结合法将病症统一而参,以达点面相应之整体之效;着眼于整体与局部关系、静态与动态的变化,多角度、全方位去审视和处理CAG不同时期复杂的病机演变。
既能更全面清晰地了解CAG整个过程、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不同的特点,又可以使临床遣方用药、随证化裁更加有证可寻、有据可依、有的放矢,以更好地应对临床复杂多变之证候。
坚持脾胃分治、病下论治的治疗原则[7]。
所谓脾胃分治,即基于脾胃生理、病理、致病特点等以及各自具体证型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一种辨证治疗理念。脾者,五脏也,藏精气而不泻;胃者,六腑也,传化物而不藏。脾者,喜升、喜燥、恶湿;胃者,喜降、喜润、恶燥。《伤寒论》所谓“太阴之为病,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即言脾胃二者不同的病理特点。脾者,五脏也,脏腑阴阳属性为阴,胃者,六腑也,脏腑阴阳属性为阳。所谓阳道实,阴道虚。即言脾胃致病阴阳虚实属性各异。吾师通过数十年临证之感悟,并基于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致病属性等的不同,始终推崇并坚持脾胃分治的治疗理念。
所谓病下论治,即病下辨证,分型论治[8、9]。此言“病”实指有二,一指疾病之不同,所谓“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即言不同的疾病临床选方用药亦各有别,故而当先分清疾病之差异;二指病机,更具体地讲是主病机。CAG致病因素繁多并相互交织以致病机复杂、病程缠绵,临床辨证处方常常难有头绪、无从下手,因此,抓主病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往往能乱中抽丝,独辟蹊径,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所谓病下论治,简而言之,即先别疾病之差异,再辨病机之主次,而后辨证分而治之。
4.典型病案
患者,男,40岁,2018年9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胃脘隐痛、反酸2年。患者缘于4年前工作劳累,工作压力较大,出现间断性胃脘隐痛、反酸,未予重视。查电子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LA-B、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底粘膜病理示:胃(底)交界型黏膜慢性炎,部分腺体肠化、增生。肠镜示:结肠黏膜慢性炎,原有膜内淋巴组织增生。为求进一步中医药治疗,遂来诊治,现主症:间断性胃脘部隐痛,焦虑紧张时加重,无肩背放射痛,反酸,空腹时明显,无烧心,嗳气,纳可,寐欠安,大便正常。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湿热蕴结,肝胃不和。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和胃。处方:黄芩 6g、蒲公英15g、茯苓20g、砂仁9g、石菖蒲12g、郁金9g、柴胡6g、木香6g 香橼 15g、醋延胡索15g、当归12g、白芍20g、浙贝母15g、炒僵蚕12g、藤梨根20g、炒酸枣仁15g。共28剂,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
二诊:症状减轻,偶有烧心,反酸,寐欠安,舌暗,苔黄腻,脉弦滑,前方加合欢皮12g,浙贝母加至20g。28剂,继服。
三诊:患者诸症减轻,偶有口咽干燥,舌暗红,苔黄,脉弦细。前方去柴胡、黄芩,加石斛15g,天冬15g。28剂。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劳于工作,精神压力较大,思虑过度,致使肝气郁结,气郁不畅,乘脾克胃,脾失于升清,胃失和降,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留中焦,久稽化热,湿热相合,壅阻中焦,中州功能失调。湿热气郁,不通则痛而见胃脘疼痛;肝气犯胃,胃气不降而见反酸、嗳气;“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胃病患者多见睡眠质量低下。舌暗、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稽留中焦的表现。本方中石菖蒲、砂仁、公英、冬凌草、藤梨根等清热解毒化湿;木香、香橼、郁金、元胡、当归、白芍疏调气机,和营止痛;柴胡、黄芩二药相伍,既可疏调气机,又可清泻湿热;合欢皮、酸枣仁解郁养血安神;煅牡蛎、浙贝母、炒僵蚕制酸止痛兼有散结通络之功;患者因压力过大头晕头痛,予天麻、炒蒺藜清利头目;时有口咽干燥,予石斛、天冬益胃阴,滋肾阴。诸药合用,共奏疏解肝胃、清热利湿之效。
参考文献
[1] Rugge M, Correa P, Dixon MF, et al. Gastricmucosalatrophy:
interobserver consistency using new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J].A liment PharmacolTher, 2002, 16 ( 7) : 1249-1259.
[2]刘启泉,肖彦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研究[J].河北中医, 2002,24(5)390-391[2] [3]刘启泉,杨翠香,肖彦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研究[J].河北中医, 2002,24(6) 473-475.
[4]刘启泉,刘晓明,肖彦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 [J]. 河北中医,2002,24(7) 557-558.
[5]刘启泉,刘晓明,肖彦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二) [J]. 河北中医,2002,24(8) 626-628.
[6] 刘启泉, 王志坤, 杜艳茹.“一降、二调、三结合”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J].中医杂志,2005,46(9):654-655.
[7] 刘启泉,王志坤.刘启泉“一降、二调、三结合治胃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0.
[8]刘启泉,王志坤.刘启泉胃病临证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8.
[9] 李浩,田琳,石芳,等.刘启泉基于“节点理论”防治消化性溃疡[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34(10)4633-4636.
通讯作者:吴春晓,1981-,女,副主任医师,邮箱cxeye@126.com
课题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支持项目(NO.2014036);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人才培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