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分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A组(n=40),缺铁性贫血患者分为B组(n=40),并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常规各项指标检查情况。结果:A、B两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C)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BC指标水平中A组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RBC、Hb、MCV、MCHC、RDW等指标水平高于B组,MCH指标水平低于B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与鉴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时,应用血常规检验可有效提高诊断与鉴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改善临床贫血症状,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诊断;血常规;鉴别
贫血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指机体中单位容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以及机体中红细胞数量减少的病理状态。引起此病症的原因有许多,如红细胞生成减少、失血、溶血等,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等症状[1]。其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溶血贫血疾病,受基因影响。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本研究运用血常规检测方法,来鉴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贫血患者,以及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其中患者年龄在21-53岁,平均年龄为(37.6±0.7)岁;男性67例,女性53例。将其分为A组40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组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以及对照组40例(健康志愿者)。三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对本研究患者均采用血常规检查,均在采血前1d晚上10点禁食,在早晨7点左右,进行空腹采血检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和规范,取坐位,用碘伏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采用真空负压采血。检测样本均统一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对检测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所采集血液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常规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研究中所得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分别进行对比,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RBC(4.78±0.79)102/L、Hb(91.27±16.21)g/L、MCV(66.83±6.61)L、MCH(18.26±3.91)pg、MCHC(305.81±31.96)g/L、RDW(0.19±0.01)%;B组RBC(3.12±0.61)102/L、Hb(74.43±21.92)g/L、MCV(65.97±8.41)L、MCH(19.65±4.21)pg、MCHC(299.14±28.46)g/L、RDW(0.17±0.02)%;对照组RBC(4.62±0.67)102/L、Hb(129.68±2.92)g/L、MCV(88.48±7.46)L、MCH(31.35±0.11)pg、MCHC(352.13±11.74)g/L、RDW(0.16±0.02)%。A、B组两组RBC、Hb、MCV、MCH、MCHC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RBC指标水平中A组高于对照组),RDW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RBC、Hb、MCV、MCHC、RDW指标水平高于B组,MCH指标水平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遗传基因的缺陷,致使血红蛋白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珠蛋白链合成缺失或不足所导致的贫血。此病症主要造成贫血、肝脾大进行性加重、黄疸、发育不良等症状。缺铁性贫血是机体内需求和供给发生失衡,导致体内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2]。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中应用广泛的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方便、创伤小、费用便宜、出结果快,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中,A、B组两组RBC、Hb、MCV、MCH、MCHC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RBC指标水平中A组高于对照组),RDW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时还发现A组RBC、Hb、MCV、MCHC、RDW指标水平高于B组,MCH指标水平低于B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血常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对贫血患者做出检验,,当发现血常规各项指标均出现明显降低是,首先应考虑为贫血,再通过进一步分析,从而鉴别出患者是属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还是缺铁性贫血,进而做出正确、精准的诊断[3]。根据鉴别与诊断结果,并且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应用血常规检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具体分析检测指标,能做出较精准的鉴别和诊断,为更好的促进病情的康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涛, 谢明水, 刘方方. 血常规检测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 22(4):99-100.
[2]刘鑫. 缺铁性贫血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血常规诊断方法和检验价值[J]. 临床研究, 2019, 27(5):P.147-148.
[3]吴云. 血常规在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 2019, 32(8):179-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