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圆圆
武川县第二中学011700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语文教育中的散文教育受到的了更大的重视,因此在现阶段的语文散文教育中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散文阅读工作,才能更好的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进步,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散文教学,课外阅读
引言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学语文教育中,利用散文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欣赏与写作等等基本能力,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把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身临课文中的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课文中往往蕴含丰富的精神与思想,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含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来理解课文内容。情境教学并不要求完全复原课文情景,朗诵、情景剧等方法皆可作为情境教学的方法论。
例如,在学习《春》这一篇课文时,可以把四季美景图片的展示作为课程导入,从而引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为了进一步让同学们体会春之美以及时光的流走,老师可以先播放课文朗读,并让同学们认真感受,之后让同学们分组分段朗读。在讨论环节中,除了对课文理论知识的掌握,老师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如:你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事物呢?这样简单的情景激发能够激发学生自身对美的独特感受,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那么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相关的散文文本,比如读《春天归来》这个散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春天归来》和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春天的情境上,首先是立意上的不同,朱自清是盼望着春天到来,而在《春天归来》要强调其中的归字,主要是回来,怀念的意思,但是更主要的是表达作者思乡的情感,同时在具体的描写手法上,朱自清采用可拟人,比喻多种手法,而厉彦林则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燕子和人进行了类比,最后突出自己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实用这种类比的情境,促进学生了解不同的散文创作的意图以及创作手法在给散文创作上带来的影响。在进行完成以上的分析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作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对春天的感情,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内在含义。
二、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延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文中不乏丰富的人文精神,而对于人文精神的感受与学习能帮助同学们提高塑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格,从而提高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深刻感知到课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其自身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教学课文《海燕》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海燕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接着他们会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总结海燕的精神品质。进而学生们还有可能将海燕的品质联系到自己身上,这就会产生一种人文精神的共鸣。此时老师就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海燕的精神象征着什么?有什么深刻内涵?现实生活中哪些人体现了类似海燕的品质?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如海燕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理想。在进行这种教学的时候,教师客一尝试把《海燕》教学和《老人与海》课外阅读紧密的结合起来,海燕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永远不服输的海燕的精神,《老人与海》展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思考两者在表现的人文精神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会争先空后的对不服输精神,不落后于人,努力拼搏的精神进行阐述,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引导在描写的手法上,两个文章的异同点,学生会继续回答,散文诗与小说在表达与创作上的不同,手法的利用,语言的运用等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首先讲授两者的区别,那就是文体上的区别,手法运用上的区别,最后引申到人文思考,促进学生对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有更深的理解。
三、探索散文中的社会意义,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意识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素质之一,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保证。故而学习课文中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将课文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解答学生的发展方向、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等核心问题。另外还需注意:虽说经典永不过时,但对于不同课文中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认为背影中父亲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学生解答完这一问题后进一步发问:你认为父亲的行为如果放在现代是否可取?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怎样做?此时学生的逆向思维便会得到一定的锻炼,不同的声音也会出现,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度。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申到其他的散文中,王充闾《碗花糕》,王充闾先生在这个作品中并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讨论亲情,而是采用了平铺的方式进行叙述,在叙事中表现亲情,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王充闾先生的这个作品,其次在课堂上给学生分出小组讨论,王充闾先生的作品与朱自清的作品的一同,具体来说不同点主要是创作的手法,采用的叙事方式上的不同,其次在相同点上,主要是表现的亲情,表现亲情的方式都是身边的小事,在进行这些讨论以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在总结写作手法以后,要对整个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家庭,社会亲情等等进行重视,促进学生更加完善自身的人格,加强对父母的关爱,提升学生的家庭意识。最终通过这种散文阅读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结论
散文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单纯的教材学习并不能全部领会我国文学事业中散文的伟大之处,通过课外散文阅读教学,可以很好的弥补这方面的遗憾,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所以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教材与课外散文阅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61.
[2]谢韵.初中语文散文课外阅读的语言品味——以《黄山松》阅读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4.
[3]姚海凤,许云薇,陈玉茹.初中语文散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9(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