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平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第五小学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 6150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突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现代诗歌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诗词歌赋的陶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诗词歌赋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 综合素养 诗词
引言:
2016年金秋,部编教材在一年级开始使用,相对于过去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教材的一个明显改变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篇目的增加,小学一年级学段的教材就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而贯穿小学整个学段教材中共涵盖着优秀古诗文124篇,可见在部编版教材所传达的素质教育理念中,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古诗词在现行的部编教材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巧妙渗透古诗词的运用。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采用“以诗学诗”“以诗悟诗”的方法,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
1.笔者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以朗读贯穿课堂,让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诵体会平仄相对的音律美,理解感受西湖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深邃悠久的意境美。在练笔环节,巧妙设计一个作业:由杭州西湖连线到西昌邛海,让学生写写西昌邛海的美丽景色,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展示。老师仰东坡之文采,借诗人神思,沿本诗韵脚,得诗《邛海冬吟》:“春风和絮浮萍期,婀娜邛池杨柳依。天降银河撒星斗,马踏冰川越晨曦。”
2.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学会创设情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合理引入运用,让学生对诗词有直观感受,这样不仅加深对诗词意境理解审美体现,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高尚情操。笔者同事胡玉执教公开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体会李白送走好友孟浩然后的心情时,特地作诗“独倚高楼望江流,心绪难平意难休。碧江浩渺人何在?孟李深情梦里留。”诗与诗对照,让学生很快理解诗意体会到诗人惆怅情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胡老师用琴教学生唱起了这首古诗,在童稚歌声里,将古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得淋淋尽致。“暮春时节风梳柳,师生共吟《黄鹤楼》”,教师良好的语文功底特别是诗词方面的造诣极大提升了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深化阅读,整合读本,善用古诗。古诗因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是语文课文上最具“歌”性的文本。而朗读诗歌是读者的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其本身就是美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运用古诗词的引用,让学生将优美文字与古诗意境相互照应融为一体,在头脑中进行文字、图画、古诗相互转化,积累语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博览群书,阅读文笔优美动人气势酣畅淋漓的诗词歌赋,掌握一定的古诗词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这些语言精华的涓涓细流屯积起来的宝库,我们的课堂语言不断地从中汲取养份,使之日臻完善。应用生动、优美的诗歌语言,能使课堂生气勃勃、妙趣横生,巩固学生的对古诗词的积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诗歌创作。在教学三年级“走进金秋”单元,笔者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出示下面这段文字,让学生根据情景在括号里填上韵母是“ɑnɡ”的字。
“我喜欢秋天,因为秋节到,天气( ),枯叶( ),瓜果( ),老农( ),喜丰收。菊芬( ),白露渐为( ),高楼明月( ),归雁成( ),低头思( )。”
学生们兴趣高涨,开动脑筋,经师生共同加工修改,补充成一首词《江城子》:“绿残暑退藤渐黄,秋风凉,雨绵长。雏菊初放,枝展花自赏。东篱谷酒对歌唱,洗尘攘,暗盈香。 红枫染林天青朗,云徜徉,鹤惆怅。归雁成行,叶落两相忘。影静沉碧韵致常,明月望,念故乡。”在学校的读书展示活动舞台上,我们班级的孩子深情朗诵展示了这首创作,相信诗歌的种子已经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
三、将文本“直译”为诗歌,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对诗词的理解运用赏析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选文意境悠远、语言优美,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文整篇文章或选段以古诗词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将文本与诗词对照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仔细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抓住课文主要描写景物,提炼成诗句。笔者在教学《走月亮》这课时,将课文浓缩成一首词:“点苍山黛洱海淌,秋色浓,夜初凉。玉盘浴出,皎洁耀白乡。细溪流月去无声,青草芳,花留香。 鸟飞鱼跃碎碧潭,沟渠响,水欢唱。果坠斜枝,银镀稻穗长。浮光摇金散清辉,星空亮,共徜徉。”融情入境,学生不仅在月光下徜徉,更是在诗歌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2.直接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改编成诗词。我在教学《三月桃花水》时,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二次加工,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改写成词:“春润三月桃花水,响铃铛,过村庄。明洁丝绸,天蓝映霞光。冬河苏醒舞霓裳,粉夭漂,漩涡漾。 竖琴鸣奏耕种响,雪麦出,明镜妆。烟柳飞燕,白云裹翅膀。掬水姑娘捧红莲,醉娇颜,韵流长。”通过这样诗文互换的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琢磨、捶打、提炼,更丰富了语感,直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有效开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时,利用教材本组单元的4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体会现代诗表达的强烈情感,让学生合作学习,收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从诗人、内容、形式多角度给诗歌分类,配上插图,用书法展示。在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中,让学生从合作编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自己朗诵诗歌,自己品味诗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知识的扩展,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王林溪,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