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
浙江省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 325000
摘要
要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的能力,应当要让现代诗歌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化抽象理解变为具象认识,便于学生体验如何发现诗歌特点的过程;运用对比与整理策略,发现诗歌特质,有利于学生掌握并迁移运用阅读策略;创设真实情境,便于学生发现诗歌阅读的意义。只有让现代诗歌阅读教学“活起来”,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发现现代诗歌阅读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
现代诗歌阅读;阅读策略;真实情境
现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带来心灵美的体验。统编教材九年级设置了两个单元的现代诗歌阅读,且推荐了《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等多部作品,重点突出现代诗歌的学习必要性。现代诗歌教学,应当不仅仅只活在教材,而要走进学生生活。教师要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真正路径,引导学生真正主动去读一点现代诗,能读懂一点现代诗.
一、化抽象理解变为具象认识,发现“诗中有画”
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具有一种美感,但是这种美感,到底体现在何处,学生却往往只是有感觉,而不得其法。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支架,化抽象理解变为具象认识。
以艾青诗歌为例。“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这一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这是九年级上部编教材对艾青诗歌特点的解读。虽然凝练,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抽象的概念知识——即学生所掌握的是陈述性知识,而非策略性知识。但策略性知识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过程,要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育者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展开、调整和控制过程展示出来供学生模仿,让学生获得对策略性知识的感兴认识。”[ 李跃文.《儿童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177.]
绘画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诗歌内容选择具体的景物,这是学生对诗歌核心意象的把握;从文字看,很难理解艾青诗歌线条清晰的特点,但是变成画作后,学生可以直观发现。比如运用太阳意象的诗歌,传达对光明、未来、希望的追求、向往。因此色彩使用上,多使用红色、黄色、绿色等亮色.
绘画创作是阅读诗歌的常见手段,但是为什么要使用画图,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诗歌特点”,更在于将如何发现艾青诗歌特点,树立诗歌内容与诗歌情感统一的意识,发现解读艾青诗歌情感的方法途径:意象、色彩等。
二、运用对比与整理策略,发现诗歌特质
艾青诗歌众多,要判断哪一首是艾青的诗歌,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艾青诗歌特质。整理和对比,便于学生直观发现诗人诗歌内部特质变化、诗歌与其他诗歌特质异同。艾青诗歌不同时期有较大变化,通过表格整理对比,学生可以发现其内部特质变化。
“阅读策略的建构和生成需要经过强化学习和自主运用两个阶段。强化学习阶段的活动设计侧重模仿和重复,教师设计目标明确、步骤简洁、适宜模仿的活动,给出应用示范引领学生优化认知图式,强化策略的建构和生成。自主应用阶段,学生能够自觉选择、综合应用阅读策略,达到阅读目标。”[ 张悦,吴欣歆.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原则与刍议.语文学习[J].2020(5),9.]在完成必读书目《艾青诗选》阅读后,所学习的整理、对比阅读策略,进一步在选读作品《泰戈尔诗选》上进行迁移运用。
《泰戈尔诗选》选录了泰戈尔多部诗集,包括《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等,这些诗集内容与主题之间具有相似性,因此学生可能难以辨别。因此,立足整理、对比策略,设置辨别泰戈尔诗歌内部异同的阅读活动。根据任务单,学生整理各诗集特点。每个小组从诗集中选择两首经典代表作。课堂展示经典代表作,学生结合《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特点,判断所选诗歌的出处并加以说明,最后总结泰戈尔诗选特点。
这种辨别,目的不仅仅停留于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学生更需要获得的是如何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借助《艾青诗选》进一步掌握、深化整理和对比策略,再将之迁移运用到自读作品《泰戈尔诗选》中。通过强化训练,学生掌握这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实现从一本到一类的阅读目标。
三、真实情境,让现代诗“活”起来
语文学习注重综合性、实践性,但是现代诗的学习,却往往远离学生生活。要使得语文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教师要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发现现代诗歌的内在生命力,让学习“活”起来。
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认为现代诗与生活关联不紧密,于生活无用。但作为文学审美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学生精神与阅读之间的关联。因此,在学生阅读两部现代诗作品后,学生完成任务:拍摄一张照片,或者选择一张照片,从《泰戈尔诗选》《艾青诗选》、九年级语文书(上下)中,选择一个片段,为照片作说明。
诗集作品丰富,阅读指导中并不一定能够全部读完,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关照经典名句或容易被忽略的语句;第二,培养学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场景,发现生活之味,当学生面临人生困境或人生欢乐时,可以从诗歌中发现振奋、抚慰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诗歌并不是只为了考试,它可以引导人去体悟生活哲思,去感悟生活,它是与人的心灵最为靠近的一类文学作品。
任务看似小,但却真实,有效,学生可以发现艾青诗歌的变化历程,发现诗人与诗歌特质之间的内在密码:诗人的人生经历,体现于诗歌创作中,影响创作风格。
传统现代诗歌教学,重方法、情感的指导,但学生所学往往并未真正转化。而“情境增加了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高彤彤,任新成.多元智能理论与情境教育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5(3).]它是促使学生知识转为素养的重要路径,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富有意义。
【小结】
转变活动形式,并不是为了活动的一味求新、求趣。新与趣的背后,其根本核心在于如何把握现代诗歌特质,提升学生诗歌阅读能力。文中所例举的活动或方法,只是一个载体。要真正转变,重要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从原本以概念性知识、方法或对情感的侧重,转为对学生学习思维、知识运用的关注。
无论是现代诗歌教学,还是更宽范围的语文教学,其指向的核心本质仍然在于语文学科的特质,在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让语文学习具有生活的力量,充满生命力,这样,它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跃文.儿童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2.张悦,吴欣歆.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原则与刍议[J].语文学习,2020(5).
3.高彤彤,任新成.多元智能理论与情境教育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