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园小农场,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度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蔡荣
[导读] 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材料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这个大课堂的作用,把课内和课外、学校和家庭、书本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结合“小农场”,运用STEM教育理念的项目式学习,让一年级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蔡荣    宁海县梅林中心小学
【摘要】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材料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这个大课堂的作用,把课内和课外、学校和家庭、书本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结合“小农场”,运用STEM教育理念的项目式学习,让一年级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小农场;项目式学习;一年级科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03-01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自2017年9月起,一二年级均需开设科学课。低年级科学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低段科学的教学任务就是启发儿童对于周围的自然界的事物的关注和兴趣。
        一、精选主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兴趣培养被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生只有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因此我们在教授一年级《植物》单元不仅将学生带到小农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结合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快乐小农场》精选主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1)教材中的植物
        根据科学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植物,这个单元要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具体课程内容及目标如下: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
        内容 目标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1.2观察一棵植物 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1.3观察叶 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1.4这是谁的叶 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1.5植物是活的吗?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1.6校园里的植物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周围常见的植物名称及其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2)补充课程的植物教学
        经过科学教师一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带学生实地观察,同学们已经初步有了一定观察植物的技巧。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将校本课程《快乐小农场》整合到一二年级的科学课当中,开展主题式学习和研究。具体课程内容及目标如下:
        二、实践体验,合作共赢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要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我们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带进蘑菇房,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菌菇架中进行实践和探究。
        三、适时记录,强化体验
        一年级教学以观察为主,因而如何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还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教材以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性学习,突出教师的示范和帮扶作用。
        四、创意无限,快乐分享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件完成的作品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兴趣、经历以及对个人和世界的看法。
        每个小组把他们完成的作品在科学课上进行展示,把他们的发现、想法和设计思路跟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共同促进。
 
我们利用校园小农场,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度。不管是我们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收获良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一年级孩子每周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他们的画笔记录下来,并鼓励他们尽量写一些语句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并举行了学校一二年级的手抄报和观察日记的评比,学生完成度高,效果显著。一二年级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科学探究”的种子,等待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倪琦.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堂开展STEM教学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6):151.
[2]尚亚丽. 小学STEAM课程设计与开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4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