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中现代素质教育观庶谈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彭细姣 张杰
[导读]

彭细姣  张杰   湖南省岳阳市第二中学  414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17-01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旗帜下,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前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大背景下,认真探讨孔子教育思想中“素质教育”的一面,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孔子的优秀教育思想创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和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目的观-------他主张“为政以德”
        孔子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呢?即“君子。“君子”这个名称在孔子以前的传统含义中本来只指贵族而言,到了孔子时代的春秋末年,由于旧有的阶级关系的变化,君子已经不仅指贵族,而且泛指有道德、学问的人。许梦瀛《孔子教育思想研究初探》,在孔子心目中,君子在人格上有下列特征:
        第一、崇尚道德,孔子曾称赞他的学生南宫适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述而》,因为南宫适借着历史故事表明了他凡事凭借武力的君主,最后都失败了,凡是以德待民的君主最后都成功了的思想。这种重道德的思想正符合孔子“为政以德”的教育主张。
        第二,政治才能。孔子所要培养的君子,在人格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他认为一个君子,不仅要有政治理想,而且要有政治才能。他称赞他的三个学生各具“果”(果敢)、“达”(通达人情世故)、“艺”(多才多艺),充分表现了他的“荐贤任能”的人才观。
        第三,有政治操守,即不谋个人富贵。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卫灵公》,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公治长》。孔子在这里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为官者不应以谋求个人富贵为目的。
        第四,有多方面的修养,他的“仁”、“智”、“勇”思想是指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同时具有德、智、体三方面的修养,同时还要具备技艺、礼节、音乐等方面的修养。孔子上述教育培养目标上的朴素全面发展观,充分反映了当前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失为肩负着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大任的学校教育的极好借鉴。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保守性、落后性、表现出来的改良主义等贵族思想的偏见也具有深刻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二、孔子的教学方法观——他主张“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存在,应对不同智力差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古今中外,“因材施教”都是教育者进行教学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古代教育家孔子,已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关注个体差异,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学方法的范例。



        三、孔子的学习方法观——他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认为应该学思并重,又应以学为基础。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死记硬背和无根据的漫无边际的幻想。他还说:“吾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这就告诉我们作老师的应该切实转变角色,还课堂给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不仅要给学生学会书本上现成的东西,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教科书上或教师所教给的现成结论,还要使学生养成深思熟虑和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这是符合教与学的客观规律的,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现代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四、孔子的教学内容观——他主张“诗、书、礼、乐、射、御”通才教育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为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十分广泛的教学内容,“诗、书、礼、乐、射、御”、“四书”、“五经”等无所不包,主张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同时,孔子还是个音乐家,他喜欢唱歌,善于唱歌,音乐也是他授课的科目之一,上音乐课时,充满了民主精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音乐的教育,对当时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他的教学内容,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几乎全是属于社会学科和人文科学,而且以政治、伦理问题为核心。
        真正意义上的素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现在的新课程一改过去的只注重文化教育,而倡导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各类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统一教材和地方、校本教材,全面倡导“合格+特长”教育,孔子的教学内容观,也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思想。
        五、孔子的教师师德观——他主张“身正为范”
        由《论语》上的材料来分析,孔子对教师的以身作则也是非常重视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强调教育学生应当重视感化,感化的力量来自示范,即以身作则。教师如果能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对学生的感染力就特别大,把抽象的道德理论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师的说服力就更强了。
        六、孔子的教育学生观——他主张“以人为本”
        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表扬多于批评,《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大多在于表扬,如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公治长》。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孔子,一个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一个循循善诱可亲可敬的先师圣人。他强调作为教师还要做到六要: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要研究教学方法,要以身作则,要尊重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要热爱学生,并且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这不正是当前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即“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核心教育理念的需要吗?
        总之,孔子关于教育、关于教法、关于学法、关于教师方面的思想,处处体现了他的素质教育观点,对我们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些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科学地继承、借鉴和发扬光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