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梁婉燕
[导读] 在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目标的达成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缺乏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过分追求客观化、形式化和数量化;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和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自我评价。要想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质量,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评价理念,准确把握和利用课堂生成因素,在行动中优化教学评

梁婉燕    广西岑溪市水汶镇大坡小学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目标的达成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缺乏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过分追求客观化、形式化和数量化;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和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自我评价。要想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质量,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评价理念,准确把握和利用课堂生成因素,在行动中优化教学评价,在技能上提升教学评价,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助力“教学相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28-02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
        预设什么,怎样预设,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而预设,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既能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又能为评价提供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立足“字、词、句、篇”,提升“读、写、听、说”能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二)教学内容设计的评价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其教学方法怎样设计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一堂课如果没有一定容量的教学内容,那也将会是一堂空洞的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每一层次梯度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大部分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是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拓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厚度,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一定不要生硬地照搬教学参考用书。教师要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语文人文性的理解感悟和表达。教学内容要开放,注意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的沟通,处理好文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评价
        预设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经历、经验与情感和文本作者的经历、经验与情感有机融合。其次,教师要尊重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情感基础。最后,教学过程的预设要留下拓展的空间。新课改下的课堂是动态的,是丰富而立体的。因此预设方案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回味反思的时间。每位教师只要“功在课前”,才能“成在课中”。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的互动策略能激发学生有效地生成教学目标,这些生成性资源又会促使教师生成出新的教学过程或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当时情境的教学方法。
        (一)对教师行为的评价
        (1)互动策略。


教师的提问是促进互动的常见策略。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主要的问题是呆、浅、直、碎、陈、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动态生成课堂中提问的策略有“趣问”、“巧问”、“曲问”、“精问”、“新问”和“活问”等六种。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
        (2)过程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诸因素的多元互动,相互之间会产生火花,迸发思维的灵光,学生互动中会生成预想不到的资源,老师对学生生成的这些资源要及时处理和重组,以成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这就是过程的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学情发生变化时,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的教学质量标准并不是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而更多的取决于学生上课时的精彩生成和教师在具体情况中的即时处理能力。
        (二)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处于受教育的群体中,构成了多个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行为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进行即时或历时评价。学生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所在。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本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总结、教学艺术的记录等作反思,对自己、对学生,也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关课堂环节进行再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有效的实践性的自我学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可以思所得、思所失、思所疑、思所难、思所创。
        (二)方案重建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计划,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在自我评价中认识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得失;也可以在他人评价中认识课堂教学中值得商讨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建构,以提高自己的教材把握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一基础的重要性,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留住,从漢语拼音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汉字书写的一笔一画做起,从“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到“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做起。正如语文教育家崔峦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打好生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尤炜.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访哈维尔•罗杰斯教授[J].基础教育课程,2008(01):6-11.
[3]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教研究小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02):15-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