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戴勇
[导读]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内容富有逻辑性、抽象性,低年级小学生初接触数学时不容易理解,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兴趣。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具体情境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针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如何恰当创设问题情境,为小学生营造数学在身边的感触,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戴勇   湖北省潜江杨市刘岭中学附属刘市小学  湖北  潜江  433133
【摘要】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内容富有逻辑性、抽象性,低年级小学生初接触数学时不容易理解,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兴趣。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具体情境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针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如何恰当创设问题情境,为小学生营造数学在身边的感触,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27-01

        引言: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参与学习的动机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不利于兴趣、动机的产生,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生活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是引导思考最好的工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究、学习、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借此来保证问题情境创设的质量和效果,保证问题情境能够发挥出培养兴趣、激发思考的效果。问题情境创设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问题情境创设时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创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探索性原则是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更多是开放性的、有梯度的。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扩展性,能够引申出更多的思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童话、动画故事情境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童话故事、动画故事都是深受喜爱的作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用这些故事人物、背景进行情境创设,能够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欲望。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低年级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作品,其中人物形象众多,比较适合作为数学问题的创设基础。


在有关加减法四则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喜羊羊过生日,其他羊羊们都来祝贺,沸羊羊和懒羊羊送的都是牛奶,沸羊羊送了xx瓶,懒羊羊送了xx瓶,喜羊羊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了?”教师借助这部动画作品的背景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更有趣的形式,能够及时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探讨。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具象化情境
        数学有比较强的抽象性,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还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具象化内容的接受程度更加困难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象化的情境,帮助小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来完成低年级数学中认识图形等几何部分的教学,将小学生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角、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进行排列组合,组成新的几何图形,引导小学生去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区别。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
        (三)用动手操作来创设情境
        思维与行动的关系十分紧密,动手操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促进思维的运作,思维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力量。小学生在手动操作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会用到很多工具,比如小棒、纸片等,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用小棒去摆出认识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用小棒或纸片来摆出某个数字,让看到的同学一眼就能认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或多少个纸片,比如有的小学生摆13,先摆2堆5个小棒,后摆3个单独的小棒,这样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四)创设实践活动或生活活动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与生活的关系十分紧密,不仅指人民币、时间等这些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字的四则运算、小数、分数、百分数等内容。在低年级阶段,四则运算是重要性较高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超市购物、银行换零钱、缴纳水电费等生活场景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活动情境下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家里本月的电费欠了9元,妈妈给了100元让你去银行缴纳,问缴纳完毕后电费账户上余额是多少?其中电费的拖欠数量和妈妈给的钱数都可以随意变化,衍生出n多个减法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结语:课堂问题情境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工具,教师应当正视其在数学课堂上的价值和作用,积极主动进行应用,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玲. 数字化背景下低年级数学情境化教学的创设[J]. 教师,2016(33):58-59.
[2]刘洋连.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技巧[J]. 考试周刊,2019(2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