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   作者:尹德萍
[导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实践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朗读教学历久弥新, 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 融入自己的体验, 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 从而更好地感悟文章含义。文章结合实践和研究, 从善用范读、智用文本、妙用标点、活用媒介和巧用评价等五个方面探讨提高小学生个性化朗读能力的策略。

尹德萍    黑龙江海林市第一小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100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实践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朗读教学历久弥新, 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 融入自己的体验, 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 从而更好地感悟文章含义。文章结合实践和研究, 从善用范读、智用文本、妙用标点、活用媒介和巧用评价等五个方面探讨提高小学生个性化朗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4-032-01

        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朗读存在不少问题, 学生个性化朗读缺乏, 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懂得自己去体验学习, 学会阅读。要改变现状, 就需要从源头抓起,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体验成功, 充满自信,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一、善用范读, 启发引领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无声的语言朗读,正确、形象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好的范读会把教师示范阅读的表情、语气、语调等肢体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因此,范读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与个性化阅读相辅相成的。如《山中访友》一文, 第五自然段中, 写了“我”热切地与山泉、瀑布、悬崖、白云、云雀打招呼, 相同的排比句式, 面对不同的对象, 该怎样才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呢?在教学时, 我先进行了范读, 让学生从我的朗读中, 感受该如何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谈, 再让他们加入自己的感受, 尝试朗读。好的范读, 不仅有指导作用, 而且有启迪、激趣作用。但应注意的是, 教师的范读应对学生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 而不是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二、智用文本, 深化感悟
        朗读时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 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第二节“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要把这一节诗读出韵味, 先要抓住“洒、拔、陪、看”这四个动词, 理解这四个动词使用的巧妙之处。在教学“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一句时, 我用了换词法, 让学生把“洒”字换成“泼、浇、照”等字, 再和学生一起做动作, 体会“洒”字把太阳的温柔、阳光的均匀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让学生自己读这个句子, 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感情。
        三、妙用标点, 品味情感
        标点承载了文本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情感,标点带来的语调和节奏变化, 体现了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透过这些标点, 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言者最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标点的背后, 推敲文本的内涵, 领悟作者深沉热烈的思想, 并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读者跌宕起伏的心情。如《穷人》一文中, 在描写桑娜心理活动时, 连续出现了多个问号和省略号, 有什么蕴意呢?在教学中, 可以指导学生先感受标点的作用, 知道问号是桑娜在不断地问自己, 而省略号则是表示桑娜时断时续的心理活动。然后再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联系上下文思考, 体会连续问号的使用, 是因为桑娜想到抚养五个孩子的艰辛, 渔夫的辛劳, 而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 简直是雪上加霜!这么多孩子能养得活吗?作者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 把桑娜这一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形象刻画得真实细腻, 令人感动。学生在朗读时, 就会情不自禁地将语气、语调、语速、神态等因素融合在一起, 让敬佩穷人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
        四、活用媒介, 唤起体验
        在朗读的过程中, 外在的辅助手段会增加朗读的兴趣, 促进朗读的效果, 尤其是配上音乐的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往往是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触动学生的思维, 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活用视频、声响、音乐等媒介, 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生动直观的场景, 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事、如临其境, 从而与作者“心情相契合”。对离学生有较远的时间感或空间感的课文, 视频是唤起学生体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如《一夜的工作》一文, 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和他的丰功伟绩并不了解, 如何能进行个性化朗读呢?教学时, 我播放了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做的《你是这样的人》的歌曲视频, 震撼人心的歌声、感人的画面和歌词, 一下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对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有了较深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找感动自己的句子, 读给同学们听。有了歌曲视频的铺垫, 学生朗读时都富有感情。
        五、巧用评价, 激发个性
        语文课上, 没有朗读, 阅读教学就缺乏生气, 而朗读后没有评价, 为读而读, 学生对朗读也会逐渐失去兴趣, 失去热情, 没有提高。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评价是拉动朗读能力向上发展的动力, 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 教师的巧妙评价, 对于激发学生的朗读个性, 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执教《太阳是大家的》一课, 当一个学生朗读“她把小树往高处拔”一句时, 我点评:“小树长高了, 可是只长了一点点, 你能让小树长得更高点儿吗?”这位学生再次朗读, 有了进步, 我又点评:“哇, 小树长得越来越高了!谁能让小树再长高些?”当第二位学生朗读得很精彩时, 我非常高兴地说:“这棵小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请你带着全班同学来读一读!”这样的评价, 以点带面, 不仅让“当事”学生的个性朗读得到激发, 还促进了其他学生把书读好, 读出自己的个性感受。另外要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 但是, 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表现以及被评价的机会, 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们应拓展评价的主体, 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基于对文本理解的探究和创新行为。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有效的课堂阅读策略,而且依赖于课外阅读活动。作为教师,要通过丰富的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树立坚持阅读的意识和观念,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花.朗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7(04).
[2]程岩岩.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新课程(中),2018(11).
[3]耿雪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