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实践 杨章俊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杨章俊
[导读] 小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更多的在于兴趣的指引,因此教学中应更多的采取趣味性教学措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进而不再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探究趣味性教学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杨章俊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厂溪镇梨子中心校  四川  达州  636150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更多的在于兴趣的指引,因此教学中应更多的采取趣味性教学措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进而不再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探究趣味性教学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09-01

        引言:趣味性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发展尚不够成熟,同时认知能力不强,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趣味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趣味性教学,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活力,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使学生集中精神参与到教学之中。对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这些趣味点来设计问题,在课堂中营造出趣味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以“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针对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入手,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为此,可以针对整数加减法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1个苹果,然后再拿出2个苹果,然后提问:“一共几个苹果?”学生都能轻松的回答出3个。然后教师在将其中一个苹果切成两半,先向学生呈现1个苹果加半个苹果,然后再拿出1个苹果加半个苹果并提问:“一共几个苹果?”学生通过观察也可以回答出3个。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整数加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运算法则?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黑板上向学生出示相关题目:“11+15=?”“5.6+5=?”“5.6+6.5=?”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出示的题目展开讨论,探究小数加减法运算法则。这种形式首先趣味性较强,并且由整数加减法这一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识,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会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在绝大多数小学生的印象中,数学教学都是枯燥和乏味的,并且数学知识是抽象和难懂的,因此很少会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故事,向学生讲一讲数学家们在学习与探索中的努力和付出。这些内容是课本中找不到的,将其引入到教学之中,既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也能使学生受到数学家们的感染和熏陶,进而起到德育的作用。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引入的内容要与教学相关,能够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引入的内容要短小精炼,避免过于冗长而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同时引入趣味性教学内容也要做到适量,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解圆周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祖冲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接触数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第七位,而在16世纪时阿拉伯数学家才打破这一记录。向学生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对这一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祖冲之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关于圆周率或者祖冲之的故事,并且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一来,便可以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高。
        三、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这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难度。而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则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更加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多媒体还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图像以及音频等资料相结合,进而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相关立体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属于长方体以及哪些属于正方体。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方面的实物,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长方体与正方体,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结束语:趣味性教学能够更好的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合理设计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瑰丽. “微视频导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朱一畅. 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及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