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语篇分析的“六注意”和“八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吴睿
[导读]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材语篇细节分析时,做到“六注意”和“八运用”
        吴   睿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   610100
        【内容摘要】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材语篇细节分析时,做到“六注意”和“八运用”,可关注到语篇中更多细节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细节分析和有效运用,从而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篇分析;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教材语篇,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很多细节。初中英语教师在分析教材语篇时,应做到“六注意”,即:注意主题语境与语言目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好像“不需要”的词、连续出现的词或近义词、数字、文化现象等关键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做到“八运用”,即:运用设问与追问、对比分析、假设更换或去掉用词、从配图和题目中挖掘信息、结合中考题型、构建思维导图、表演与创新、学后反思。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教材语篇进行分析,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语言的运用与创新,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科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师备课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教材语篇分析,那么自己在备课时就首先要把握住其中的细节。一篇文章内容那么多,哪些细节特别需要注意呢?
(一)主题语境与语言目的
语言的表达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下。不同的语境中,同样的句子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因而表达出作者的不同意图。所以,把握文本的主题语境与作者(说话者)的语言目的,对整个语篇的理解非常重要。
如,八年级上册9单元Section B1c的对话材料中,女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How do you make a cheese sandwich?”这句话就是整个对话产生的基本主题与女生的语言目的,她需要知道怎么做奶酪三明治。然而,男生说了半天,都还没有提到奶酪。所以女生有点不耐烦了,所以直接问“奶酪呢?”可是,这样显得有点不礼貌,所以她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了一句 “听起来不错。”这只是客套话,“怎么还不加奶酪”才是她真正想表达的。这时候男生反应过来:“接下来,加奶酪.”关于奶酪该加多少,男生给出的答案也非常体现情商了:“不用太多。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多加点。”按照正常的做法,我们不用放太多奶酪。但是男生听出来了女生的意图,她很爱吃奶酪,所以男生才补充了后半句。这样的对话非常可爱,非常自然。在主题语境下去理解,就能够完全把握语用者的意图,既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又具有人际交往语言运用的教育意义。
(二)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的情感能够影响作者在写作时对词汇的选取,同样的,也就能够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如,在八年级上册1单元Section B2b阅读文章中,Jane两天的日记中因为天气、活动、食物等遭遇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心情,她对词汇的选取很值得挖掘。第一天,她心情很好,所以用上了以下词汇:sunny, so exciting, very special, delicious, many, a really old place, enjoyed。第二天,她心情不好了,于是选用了以下词汇:waited over an hour, too many people, really hard, terrible, bad, couldn’t see anything, so hungry。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词汇蕴含的情绪元素,既能更好的理解Jane的心情,也有助于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好像“不需要”的词
在教材中的一些句子里,会出现好像“不需要”的词。这些词往往值得被注意。
如,七年级下册7单元Section A1b中,有一个句子:How’s the weather down there in Shanghai? 这里的“there”表示上海和莫斯科距离远,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有个“down”呢?如果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很迷惑。如果提出来商议,学生会发现,上北下南,说话者在莫斯科,是上海以北,所以上海对他来说,就是“down there”。讨论一下,既解决了这个词语出现的意义,也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连续出现的词或近义词
如果同一词汇在同一文段或篇章中连续出现,或以近义词的形式反复出现,那么,它就值得注意。
如,八年级下册1单元Section A1b中,hurt这个单词出现了两次,一次在I was playing soccer the other day and I hurt myself,另一次在It hurts a lot.学生在对比分析两句话中hurt的意义和用法时,会很容易的得出两个结论:一,hurt的过去式和原形长得一样;二,hurt既可以作及物动词“伤害”,又可以作不及物动词“疼痛”。学生在对比归纳中加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五)数字
数字是能表达非常具体信息的词汇。对数字的关注与分析往往能得到有趣的结果。
如,八年级上册5单元Section B2b阅读文章中,有一句话是: On November 18, 1978, Mickey became the first cartoon character to have a star on 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其中,这个年代就是一个数字。那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为什么要发生在这一天呢? 经过对比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其他时间,学生会发现,Mickey 这个形象诞生于1928年11月18日,也就是说,人们选择在它50岁生日的时候,把它的名字刻上好莱坞星光大道。这样的数字并不是偶然,在分析它们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更能够理解当时的人们做事的原因,并获得文化意识。
(六)文化现象
        语言的学习绝不仅限于词汇和语法,更有语言背后蕴含的广袤的文化意识。对不同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对比,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性,让他们思辨的了解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生成一定的世界观,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如,在八年级下册8单元Section B2b中,学生可把感恩节与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意义与做法相对照,了解异同;描述一下四川红烧鸡、北京烤鸭的做法,与烤火鸡的做法相对比。这样,学生会对比分析教材文本,联系生活,加以改编,形成自己的语言,对英语运用更熟练、更准确,对这些中外节日、中外美食的印象更深,对现象背后的文化意识理解更到位。
        在八年级上册5单元Section B2b中,学生把课文内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会理解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危机,米老鼠就是每一个美国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容易失去工作,付不起房子,留不住女朋友。但是他们会努力把房子和女朋友找回来。当时的美国人喜欢米老鼠,不仅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寻求一个奋进的标杆、精神的支撑,看“这个小个子最后赢”。


        二、教学活动形式运用
教师熟悉了教材语篇,要以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细节呢?
(一)设问与追问
在七年级下册7单元Section B2b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问了学生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他们会很快回来吗?他们可能在哪些国家?这两个问题看似天马行空,实际上学生可以从有限的文本中挖掘细节,结合常识与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首先,Dave说,他在山里度假,“on vacation”这个词暗含的意思可能时间不会太短;更重要的是,他说他的手机isn’t working,可能是坏了或者没有信号,所以他才选择寄出一张明信片来联系。也就是说,等明信片寄出山、寄出国、寄到Jane的手上,Dave可能还没有出山。所以,Dave不会很快回来.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地理知识,于是学生们纷纷拿出地理图册,根据文章信息,找欧洲的山区,找到了北欧四国、阿尔卑斯山周边国家,以及比利牛斯山所在的西班牙和法国。然后,学生把这些国家的英文名大声的念了出来,很有成就感,对文章情景理解更深的同时,对欧洲的地形地貌印象更清晰,同时记住了更多国家的英文名称。
(二)对比分析
在对话讨论中、或不同文段中表达不同情感与目的时,将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更能理解对方的意义和用词。这一点我在八年级上册1单元Section B2b阅读文章分析中已经有所提及。同样的方式还可以用在很多其他文本分析中,如八年级上册3单元Section B2b阅读文章。Jeff Green, Huang Lei, Mary Smith有不同的性格,所以对朋友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座右铭。以Jeff Green为例,他比大多数同龄人内向、认真,因此不善交友,所以对他来说,书才是最好的朋友;而Yuan Li也是这样内向又爱读书的人,所以他们才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他们很相似,所以A good friend is like a mirror;他们都不善交友,更能和书交流,所以Friends are like books——you don’t need a lot of them as long as they’re good.再用同样的方式对比分析Huang Lei和Mary Smith的情况,就能更好的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与之对应的交友原则,以及举例中看到的一些细节。这样的对比,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能让他们了解更多不同人的性格与交友思路,教会他们更好的包容别人、与人交往。
(三)假设更换或去掉用词
从教材文本中选取一些词,询问学生是否能去掉、替换为别的词语,是非常有趣的教学活动。
如,八年级上册3单元Section A2d中,部分学生对You can tell that Lisa really wanted to win中的“tell”的理解有困难,我就请已经“意会”的同学来尝试换词。经过讨论,他们把“tell”换成了“see”,在同一个语境下,用英语来解释了英语,其他同学也就能很好的理解了。同理,当学生发现,不管换什么词,都不能像教材原文那样准确的表达意思的时候,他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用法的精妙之处。
(四)从配图和题目中挖掘信息
  教材文本的配图和题目经常含有较多的信息。通过读图、读题的分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入话题、拓展话题、表达观点、预测文本信息。
        如,八年级上册5单元Section B2b中,配图信息非常丰富。教师展示配图,询问:你从图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信息?学生就能讲出很多,例如:Minnie是Mickey的女朋友;他们是Disney的动画形象;这个看起来不像是动画片里,更像是人演的,所以他们应该是在Disney主题的公园里上班;上班的内容除了在花车上跳舞和笑以外,还有什么呢?他们上班的工资高吗?这个主题公园里还有别的什么可玩的?等等。问完这些问题之后,他们已经完全准备好阅读这篇文章了,对文章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五)结合中考题型设计教学活动
初中英语教学成果毕竟要通过中考的检验,所以,配合中考题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信息,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如,七年级下册9单元Section B2b的教学中,可运用以下表格:
Fact      Joe Brown’s job is very interesting but it also can be __________.
Reasons    1. Some people are _____ and tell Joe what the _____ looks like. Then Joe __________ of the criminal to help find him.
2. Many people see things in _____ ways so they may describe the same person ________.
3. People sometimes ________things.
Descriptions    1. One woman says the _____ is of medium height and thin ______ short straight brown hair and big eyes.
2. ______ woman says he is tall and thin, and he _____ curly blonde hair. He’s _____ 30 years old.
3. In the _____, the _____ criminal is a short and heavy old man, and he has short black hair.
        在填表练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了词性转换、英文释义,在本篇主题语境下加强了对目标新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用思维导图配合复述
在每一次成功的教材语篇分析过程中,师生都可利用分析内容形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可利用思维导图,复述教材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教材文本中更多的语言细节进行记忆、处理、优化,在思维导图和文本提示的基础上,丰富更多细节,完善语言结构,真正做到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在将教材原文、自己的发言、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互相学习、借鉴,形成有效的知识联系。
(七)表演
很多对话、阅读的文本都很适合学生进行role-play的表演。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会熟悉文本、把握细节、理解人物情绪与语言目的、想象人物表情与动作、联系人物环境与道具,再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对文章语篇的还原于再造,也是一种极好的促进学生分析教材语篇环境、对目标语言进行运用和创新、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若把表演衍生为项目化活动,更能形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八)学后反思
        阅读之后,我经常问学生:你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还想学些什么?有什么需要老师或者同学帮助的?你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渠道开展下一步学习?学生在反思中会梳理知识体系,同时找出薄弱环节,有助于师生调整下一步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则航,王蔷.以主题意义为核心的词汇教学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33(03):20-25.
[2]李大艳.语篇分析对英语阅读的影响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 2016(23):32+37.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 2016,36(05):79-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