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促进低段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以绘本《小蛇散步》思维发散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杨宁 孙学梅
[导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杨宁 孙学梅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小学
        背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思维的关键,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的过程,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代之以启发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营造学生解决问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小蛇散步》思维发散三步曲
        例如《小蛇散步》绘本教学中,授课教师抓住三个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我们来看看:
        第一环节,出示绘本封面,看题目《小蛇散步》。
        
       
        
        


        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看到这个题目,猜测一下你会想到什么呢?”听到这个提示,学生纷纷举手。
         生1:小蛇告诉妈妈它要出去散步了。
         生2:小蛇妈妈说去吧孩子,路上小心点。
         生3:小蛇散步路上下起了小雨。
         生4:小蛇散步路上心情很好。
         生5:小蛇什么时候去散步?它会去哪里散步?
         生6:小蛇散步路上会遇到谁?它会遇到什么事情?
         生7:小蛇散步路上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8:小蛇遇到问题或者危险它会怎么办呢?求助了哪些人呢?
        第二环节,看到绘本第二页的时候,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大水坑,出现的文字是“可是,爬着,爬着……”小蛇的表情是惊奇的张大了嘴巴,
        
        
        
       
        
        

        此时,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往下看,也没有继续往下讲,把这一页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看着小蛇看着大水坑,学生着急了,禁不住喊起来:
         生1:“小蛇该怎么办呀?”
         生2:“小蛇怎么过去呢?谁能帮它呢?”
         生3:小蛇能不能过去呢?
         生4:小蛇在想什么办法吗?它是不是在想如果有一座桥就可以过去了呀!
         生5:小蛇会不会想到试一试下水游过去?(其他学生有喊,“下水他会淹死的。”)
         生6:小蛇会不会想等水坑里的水干了再过?(又有学生喊,“等水干了那不是需要很长时间吗?”)
         生7:小蛇会不会想找个梯子搭在水坑上就能爬过去啦?
         生8:小蛇会找小鸭子来帮忙把它背过去吗?
        ……
        第三环节,当看到绘本最后一页,小蛇吸光了水坑里的水,心情愉快的继续去散步.
       
        此时此刻,教师问学生,看到这里你会想什么呢?
         生1:小蛇继续散步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是不是刚才它帮助过的动物帮了它呢?
         生2:小蛇继续散步遇到的困难会更大吗?会怎么解决呢?
         生3:小蛇继续去散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看看我们的学生提的问题是不是很有趣?而且学生绘本读到这里的时候意犹未尽,迫不及待的还要把故事继续阅读下去。于是,授课教师把下一页幻灯片打开的时候学生看到的是整个白板,学生惊奇的喊到“怎么会没有啦?”有学生激动的说“老师,你把后面的故事删掉啦!”当学生明白作家让绘本故事到这里就结束的时候提出意见,“老师,让我们来编后面的故事吧!”
         反思: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在传统的观念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传播书本知识,这就必然形成“授人以鱼”满堂灌教学模式。实际上,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敢想,敢问,会问,善问,让问题走进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绘本《小蛇散步》教学的三次思维发散引领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反思得到了以下认识:
        一、激发学生问题探究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尽情抒发,张扬个性。教师引导和启迪学生探求新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时设问激疑,不断投出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小石子,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第一次根据课题质疑,学生思维就已经开始发散,关键是第二步在绘本故事阅读过程中,教师巧妙的捕捉住小蛇遇到大水坑惊讶的画面特点,进一步切合图画和故事情节发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思维发散训练推向高潮。
        三、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发现问题是创造之源,从以上教学的三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难看出,问题是源于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展开,思维相互碰撞中问题意识和思维发散无形中得到提升。
        四、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开拓的,有适应性的,自觉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把学生当作平等的,能动的,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题,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与探索的欲望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发蕴藏在学生思想中的潜在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做到了这样几个转变,既教学目标由教师定向向学生进行转变,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去学向学出问题转变,组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学方法有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我体会,领悟转变,真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提问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收与放适宜,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