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乐安小学 362123
一、北上之行,有何见闻?
两百多天的京沪之行,我们看到了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吸引眼球的或是优雅怡人的校园环境、或是休闲舒适的学习空间;冲击大脑的或是PBL、UBD、STEAM等新鲜词汇、亦或是联邦制、扁平化、项目制等新式理念;而最震撼心灵的我想应属各校丰富多彩的综合拓展课程建设。
综合拓展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旨在培养具有社会属性、未来素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这已然成为一种共识。据上海市教科所课程专家介绍,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目前多数学校综合课程变革已从1.0迈向3.0,课程形态从点状走向网状,课堂样式也从知识核心走向了素养核心。确实跟岗中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都开发了少则几十门,多则数百门的综合拓展课程,以更好满足学生全方位、个性化成长需求。
二、课程难题,如何破解?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其中不乏一些学校跟我们很多完小一样:规模不大、空间狭小、资源有限。那么,他们是如何破教育空间封闭性之困,解课程资源有限性之难呢?
(一)打开校门,引进来。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益成熟,互联网+教育在助推学校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此,有很多学校正敞开校门,让时代活水涌如课堂,努力把优秀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让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比如,卢湾一中心小学,一所建在云端上的学校,该校以“云”为品牌,以未来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学生创建了许多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平台,开发了适用于合作学习的“云课桌”、适用于实践操作的“云厨房”、适用于视听体验的“彩云墙”、适用于数据分析的“云图书”等,成功翻越网络围墙,打开学习第三空间,构建了一套极具时代特色的云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了一条课程与未来世界紧密相连的新渠道。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为了打破目前学科课程结构与形态的局限,该校专门独立一个校区,建立了2000多平米的“蚂蚁梦工厂”基地,聘请职业教师,重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超学科课程体系。这里的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没有铃声,没有常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讨论空间”、“设计空间”、“物化空间”等。在这个空间里有很多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开展PBL项目式学习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学生搭建了一条课程与未来世界紧密相连的新渠道。
(二)推倒围墙,走出去。
当然,也有不少学校另辟蹊径,他们正静悄悄的进行一场“推墙”革命,主动带领学生跨越校门,把社会变成一所大学校。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繁华地段的曹光彪小学,校园面积非常狭小,教育空间十分有限,连小操场都是和格致中学共用。然而学校敢于突破,主动推倒“围墙”,把校外优质社会资源转变成学校教育资源,把零散的参观活动统整为系统的实践探索新课程,建立完善的课程目标、计划、内容、评价等。
学校根据上海市300多个场馆特点,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筛选出具备优质教育价值的场馆,并将其归为自然生态、生活安全、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四大主题馆,三至五年级分别构建了 “走进上海博物馆”、“欢乐上海行”、“品味上海”三大综合性课程体系。该课程主要利用上海市统一的半天“快乐活动日”,完成每学期32课时,每周2课时,每月1主题的学习任务。
曹光彪小学推倒“围墙”,建立起来的场馆课程,有效地将场馆变课堂,将讲解员变教师,将展品变教材,极大拓宽学校教育新空间,充分解决教育资源受限问题,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条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新渠道,在上海已然成为一个优秀典范。
三、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指出,突破校园的无边界学习是未来学习方式的特征之一。从学习空间的角度来看,这即是说课程的开发实施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场馆和企业,甚至在不同城市。于是,我们也在寻思着能否借鉴已有经验,综合本区资源挖掘“近水楼台”背后的“深潭源水”,推倒围墙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把过去的参观变成一门课程,为孩子创建更大的课堂?
站在课程改革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纵观当下、放眼未来,像现有的亚艺公园、玖龙纸业、孙易彬故居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八仙过海旅游项目、体育馆、图书馆等也将成为新的教育空间。
尤其是泉州作为“海丝”起点,这里传承着包容、拼搏、智慧、勤劳、质朴的优良基因,形成了特有的泉州精神和海丝文化。我们可以以此为课程理念,结合学校育人目标,盘活周边有效资源,构建特色“海丝五彩”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如:可围绕亚艺公园、百崎湖等构建绿色自然课程群;围绕月亮湾、八仙过海海洋馆等构建蓝色海洋课程群;围绕孙易彬、陈伯达故居等构建红色理想课程群;围绕公安局、交通局等构建橙色社区课程群;围绕玖龙纸业、中国北车等构建紫色企业课程群。
再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语数外、音体美等不同学科特点,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主题研究的项目式学习,逐级落实课程目标。以绿色自然课程群为例,一年级可以开设“植物世界探知”课程、二年级“生物世界探秘”课程、三年级“艺术世界探寻”课程、四年级“海丝文化探访”课程、五年级“环境问题探索”课程、六年级“科学实验探究”课程。
对于课程的评价,我想可以以上海市黄浦区的《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为蓝本,打通课程建设最后一公里。根据课程开展实际需要,设计量表、搭建平台,对课程实施前中后进行全过程评价;利用五星评价法,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全方位评价,定期评选出文明星、智慧星、艺术星、活力星、创造星。以此通过多元的评价驱动课程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传承故乡文化,培植家园情怀,塑造独具特色的海丝少年。
当然,“推墙革命”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等深度参与,才能为学校拓展无限空间,为教育衍生新的课程,为孩子打开学习的另一扇窗!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杨配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郭元祥,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乡土课程与教学实践创新案例,汤文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