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芳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实验初级中学 311500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驱动力。在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以此构建高效的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读写教学的现状,对实现读写一体,深度融合的高效写作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读写一体 高效写作教学
打开初中语文教材,每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阅读和写作,在全国全面铺开使用的部编教材的课后的“拓展延伸”中也设计了不少不同形式的写作的内容。可见,教材编写者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 了。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阅读教学,而忽视了“写作实践”。把两者完全的割裂。一册书教完,80%甚至90%的教学时间花在了阅读教学上,总是认为学生在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中会学会写作方法,然后用少得可怜的课时去进行写作教学。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写作,各行其道。最终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积累语言经验,并通过积极主动的反思性学习,整合自己的言语经验进而进行言语创造。
虽然阅读和写作教学各有侧重点,阅读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写作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但是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学到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写作教学又可以促进学生阅读领悟能力的提升。所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不能割裂,而应是一体的。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使阅读与写作有机高效的深度融合呢?这里我们就来谈谈“读写改”课堂教学实践,“读写改”教学秉持的是“读写一体,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理念,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粘合剂。
“读写一体”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求,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的言语创造能力。“读写改”的课堂教学以带着“写”的目的的“读”为出发点,又以“写”为终点,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手段。“读写改”教学颠覆了以前的语文阅读和写作割裂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定向阅读感悟、积累提炼方法,模仿借鉴、应用创作,参照比读、修改提升。
一、“读”是“写”的基石
读与写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只有比翼双飞,才能鹏程万里。
广义的阅读,是一个过程或手段,而言语创造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不仅为写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技巧方面的范例,而且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丰富语言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读写改”的教学中,为教写而教读,为写而确定每篇文章的阅读重点,阅读教学是把文本当成资料,探求文本的精妙之处,把握文本的写作方法,实现读写的有机的深度融合。
叶圣陶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还有古人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说明了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得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厚积淀,是很难产生深刻内涵的佳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积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来。
(一)阅读中发挥再创造的功能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编写者精心挑选的名家名作。记叙文描写生动,情感动人;说明文语言客观准确,表达精练;议论文论点明确,论证有力;现代文思想进步,文采飞扬;古文文质兼美,文学色彩浓郁,是学生写作的极好的范例。教师要充分利用对文本的阅读,进行点拨和引导。
阅读是文本的再创造。在以“读”为主的传统语文学习中,由于目的不明确,只是停留在了低层次的读懂、理解上。粗糙的阅读,难以发挥再创造的功能。而为了写作而进行的阅读就完全不同了,它要求读者要学以致用,读出成效,读出深度,读出个性。这样就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阅读中提炼写作方法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以如下模式操作:
首先根据每个单元的“写作实践”确定单元写作目标,再根据单元写作目标及课文的内容确定每课的写作训练点,然后确定每篇课文的定向阅读重点。以八上第一单元为例。
1.确定单元写作目标
这个单元共四篇文章,两篇消息,一篇特写,一篇通讯。初中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系统的接触新闻这种文体。消息的特点是真实、及时、简洁。而特写和通讯都是文学性较强。而且本单元的“写作实践”是要学会写新闻。因此我把本单元的写作目标确定为学写消息和学写特写。
2. 确定写作训练点
四篇文章写作方法各有精彩之处,根据文章的出彩之处确定四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点,《新闻二则》的结尾段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写作训练点就确定为学习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写一个场景。《新闻二则》和《首届若贝尔奖颁发》是规范而又典型的消息,写作训练点就确定为学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飞天”凌空》及《一着惊海天》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写作训练点就确定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 确定阅读重点
确定了每一课的写作训练点后就进行确定每一课的阅读重点。把课文《新闻两则》及《首届若贝尔奖颁发》的阅读点放在新闻的六个要素,新闻的结构中标题、导语、主体的特点及作用的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最后一段作者选用“占领”“扩展”“突破”“击溃”“控制”“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阅读重点放在品析动词的准确及作用。《“飞天”凌空》中这样描写:“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阅读重点就放在品味侧面描写对于表现跳水姑娘最后一跳动作精彩的作用。《一着惊海天》的阅读重点放在文中的环境描写,观众的神态、心情的描写及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语言的描写对表现舰载机着舰意义重大的作用。每一课的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都为每一课的写作及单元写作目标服务的。
由此可见,“读写改”的教学的“读”是让学生学会探索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是阅读鉴赏中,体味写作的窍门,借鉴写作的技巧,进而学会如何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
二、“写”是“读”的驱动力
“写”是“读”的驱动力,就是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和探究欲,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把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传统的阅读和写作割裂的语文学习难以更大程度的形成能力和素养,是因为我们仅局限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缺少思维,即便在“运用层面”上的理解,也往往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对于习题的教学又往往倾向于答题的技巧,这样就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而以“写”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是从“写作层面”上引领学生,促使学生的思维高度的介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
众所周知,“写”然后知“困”,对学生而言,这个“困”就是“阅读”。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课上和课下的有效阅读,是写不出有着一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文章来的。只有真正的阅读才能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写出好文章来。
(一)“积”然后会“仿”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虽已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方法,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写不下去了,写不深入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次阅读文本,揣摩写作的技巧,品味语言、感悟情感,找到创新的灵感。直到对要写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了,才能继续模仿创作。如在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让学生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写出一个劳动场景(或游戏过程、运动项目等)。学生在写的时候回头继续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品味动词的准确及作用,模仿习作。最后写出了下面的文章。
全军出击
厨房里正叮叮当当的响着。
妹妹正在书房里刷刷刷地写着。
然后妈妈走出厨房道:“吃饭啦!”
妹妹立刻扔下手中的笔,跳下凳子,突破房间的门,切断头顶上的电灯电源,蹿到了餐桌旁,占领了坐凳。
只见她控制了碗和筷,向桌上的饭菜进军。不一会儿,就击溃了一大波“敌军”。
“这波很阔(可)以。”妹妹咀嚼着饭菜,含糊不清地对我说。
(二)“仿”然后会“创”
模仿是写作的捷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无论是模仿还是创造,都是获得知识、能力或技能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的文章篇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照搬照用,它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选择性的“拿来”。如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经过对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及写作技巧的仿写,在自己的创作中自然而然会有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飞天”凌空 》时,这篇新闻特写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烘托跳水姑娘吕伟的最后一跳的动作的完美。我设计了以下的写作训练题。
《“飞天”凌空 》这篇新闻特写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烘托跳水姑娘吕伟的最后一跳的动作的完美。从下面提供的题目中,选一个你认为最能写得好的题目,写一个片断。
?要求:
①使用多种描写手法(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不少于300字。
④写好后,在文中用红笔划出侧面描写的文字。
1、考试过后 2、篮球比赛
???3、校园一角 4、自修课上
学生的习作是这样的:
自修课上
悦耳的上课铃声还没有停,值日班长就捧着一叠作业走上讲台,拉出凳子,放下作业本,坐下埋头写作业。
台下,同学们各自写着作业,偶有同学不小心,书从桌面掉落地面发出地“啪嗒”声,格外地刺耳。
右边窗外,走过的老师发出的脚步声也成了聒噪的杂音,声音从窗外飘进来,扰乱着同学们的思路。
偶尔有几位同学的窃窃私语声,也会被台上的值日班长一瞪或一声足以让全班同学听到的”安静“所化解……
该文章语言简洁凝练,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同学不小心掉到地上的书发出的刺耳的声音以及老师经过走廊发出的聒噪的脚步声烘托自修课的安静、同学们学习的专注。
由此可以看出:在“读写改”教学中,写作训练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是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生活的再现,在以言语创造为目的的阅读中开启了教学,读得写作的方法技巧,模仿中激发唤醒学生的创作欲望,探究言语表达,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三、“改”是“读”“写”的提升
通过在教师引领下的定向阅读、写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通过比读自己的初写与同学的初写,通过比读自己的初写与教材的表达,自己的初写和自己的改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阅读的技能、写作的表达技巧,在比读归纳中养成了分析、归纳、推理、联想等自主思维的习惯,在熏陶和修改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经过“读”“写”后的“改”是这样的:
修改前 修改后
春天,小树芽从树枝中冒了出来,点点绿意装饰着光秃秃的树儿,浑身上下散发着阳光气息,活力满满。每天从家门口出来总能看到它,生机勃勃的挺立着,宛如一位战士守着家园。
夏天,树芽都长大了,长成了坚硬的绿叶,光秃的树儿现在茁壮成长,变成了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人们总会在大树下乘凉,在大树的庇护下欢乐的玩耍,笑嘻嘻的声音在周围环绕,相信大树爷爷也能感同身受,一起快乐,一起笑。
秋天,翠绿的大树长成了焦黄的树,没有从前一般的活泼,变得憔悴了,了无生机,叶子一片片掉落,只剩几片孤零零的挂在上面不肯坠落。
冬天,雪儿把大树包裹,大树在雪白中仍然傲然挺立。
人的一生,如同这大树,从出生的好奇逐渐成长为小孩,充满活力,再到逐渐踏入社会,被社会压力压得抬不起头,挺不了身到最后的慢慢孤独死亡。 春天,小树芽从树枝中冒了出来,点点绿意装饰着光秃秃的树儿,浑身上下散发着活力。每天走出家门,总能看到它生机勃勃的挺立着,宛如一位战士守卫着家园。
夏天,树芽已长成了坚硬的绿叶,光秃的树儿变成了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晚饭后大人们在大树下乘凉,孩子们在大树下玩耍,欢快的笑声在周围萦绕。大树爷爷也醉了,一起快乐,一起笑。
秋天,翠绿的树,变成了金黄的大树,叶子从树上飘落在地上,滋润土壤,静候春天小树的心声,刹那间让我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冬天,雪儿把大树包裹,大树在雪白中傲然挺立。
大树的一生从冒出新芽到傲然死亡全部奉献给了人们。叶子奉献给了大树,大树奉献给了人类。
通过读,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及写作的方法,在写时的借鉴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对教材及课外阅读材料的探究欲望,在改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整个教学过程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读写改”的教学流程的核心是“写”,是以培养学生言语创造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使我们的语文老师走出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割裂式的高耗低效的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探索出了一条直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写作教学之路。
语文教育,学生学了却不会用,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失去了教学的价值,语文的教育要以言语的创造为终极目标。在语文的教学中首先得给学生说的机会,其次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再次要让学生有话能说出来,最后得让学生说真话。具体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该努力的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的融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方法可模仿,在思维碰撞中有所创新。在读写高度融合中学习语文,在改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品味和感悟语文的魅力,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伍荣秀.初中语文“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课外语文.2015(18)
[2]晋津芬.初中语文“读写结合一体化”训练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6(04):18.
[3]顾敏.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研究[J].中学时代.2014(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