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婉婷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向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与技能。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使学生理解并且掌握好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运用转化思想,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内容的学习,将直接影响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面积的学习。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最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本人将详细谈谈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能通过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并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唐僧师徒取经过程中,唐僧想考考猪八戒和沙和尚谁更聪明些,便分派任务让他们去花坛种花。唐僧说:“有两块花坛,一块是长方形,长9米,宽4米;另一块地是平行四边形,底是6米,高是6米。你们随便挑一块吧。”猪八戒心想挑一块面积小一点的地,可以做少一点,所以他急忙说:“我挑长方形那块地,可以做少一点”,孙悟空听了笑着说:“老猪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猪八戒怎么都不明白,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利用一个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故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带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什么图形呢?当在巡视时发现孩子无从下手时,教师可以说一句“我发现有同学在画高”,学生听到这样一句话,也肯定跟着画高,在学生画高之后,教师可以提问“高有什么用呢”?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话语找到一点线索,这样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把平行四边形成功转化成长方形。学生把转化的图形贴在任务卡上,任务卡如下:
平行四边形 变化后的图形
教师在学生通过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观看微课,从观看微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操作与微课在的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微课,形成自己的知识。学生通过把“平行四边形”成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观看完微课之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沿着高剪,就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一个提问,可以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只有沿着高剪才有直角,才能形成一个长方形。这样一个活动完全把课堂教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一环节中让他们自己提出猜想、通过剪、移、拼等操作,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通过这样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学生必然获得观察、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担心孩子不会学,适时的放手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而作为老师的任务应该是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的结论变成学生探索的对象,让静态知识动态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在研读教材时,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往往告诉孩子结果,而没有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把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重组,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我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可以在巡视过程中指导学生交流或者发现学生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播放微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看微课,在看完微课之后再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可以有目的性看微课,从中解决难题。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进行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留了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探究,并且锻炼了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虽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完整准确去表达观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让学生去尝试,让孩子大胆去说,而教师有意识地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去培养,这样让孩子的学习能力真正得到发展。
上述的实践与思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方面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地探索,让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让学生产生强烈并持久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只有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这样的教材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