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群
西安铁一中滨河高级中学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成为各个学科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是否落实到位。可见,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以高中化学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兴趣;实际生活;课堂问题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建立化学观念的主要过程。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却呈现出枯燥的氛围,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的低效。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理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来优化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此外,高中化学知识也具有其本身的特征,即:微观、抽象,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并以多种方式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展开的前提,也是学生从事某一探究活动的内在推动力。如果教师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显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为了将化学知识赋予趣味化的特点,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更多情感的体验,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以此增加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氮气的性质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笔者创设了两个情境,首先展示“魔鬼谷”的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谷外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但谷内却是四季常青,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为什么“魔鬼谷”内牧草会长的如此茂盛?人或动物却望而退步呢?这样的情境给了学生视觉的冲击,以此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随后,笔者构建第二个情境,即:播放“雷雨发庄稼”的视频,以此引导学生讨论“雷雨过后,为什么庄稼越发越茂盛”这一问题。通过这两个情境的构建不仅让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活动的展开。
二、联系实际生活,强化知识理解
化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然而,目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教材,也只能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并将生活素材作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还能够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使学生对新知识再理解、再认识。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笔者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导入,并提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不适宜用钢刷来擦洗铝制品,由于这一生活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知道的,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原理却是学生不了解的,以此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在了解金属活动顺序后,便自然而然地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生活现象,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有意识记,又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进而提升了他们的化学认知水平。
三、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现代教育观提倡学生为主,这就使得学生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者。显然,传统“一言堂”的模式与这一教育观相悖。而课堂问题却成为了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提问的环节也自然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还能够以问题为出发点,唤醒其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积极。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基本反应有哪些,它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并以问题作为载体呈现出来,以此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氧化铁和一氧化碳的反应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你知道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有哪些?分类标准是什么?以此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仅将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还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沿着问题的思考方向来吸收并内化新知。
综上所述,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由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使之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更多发挥能动性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认知体验,以此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儒.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现代交际,2016(2):225-225.
[2]童万兴.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6(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