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聋生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郭海霞
[导读] 劳动教育是聋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养,实现方面发展
        郭海霞
        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 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聋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养,实现方面发展。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小学聋生的劳动教育,展现对学生的尊重,激发和培养聋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兴趣,并且要抓住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展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小学;聋生;劳动教育;
        小学聋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表明,其家长对聋生给予了充分的关爱,甚至倾向于溺爱,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参与劳动的意识、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长远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需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劳动教育策略,培养学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小学聋生劳动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向上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聋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聋生来说,劳动是德智体美劳五个发展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身心发展的多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身体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进行劳动教育能够传授给学生劳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参与劳动的基本条件。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运动量,这就有利于学生保持机体活力,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自己的肌肉组织、筋骨、神经系统等身体部位得到锻炼,从而保障身体的健康发育。从思想品德的角度看,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能够使学生接受到与普通学生同样的教育,展现对小学生聋生的充分尊重,有利于推动聋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聋生确立热爱劳动、不惧艰难、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从实际生活的角度看,教师通过劳动教育引导聋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种感觉器官的锻炼,使学生应用其他的感官弥补耳朵功能的缺陷,从而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自主生活。总之,小学聋生劳动教育具有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意义,对学生未来美好人生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聋生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劳动教育内容
        在听力功能的影响下,小学聋生难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理解和掌握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教师也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作为一种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的优势,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因此,小学聋生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设备的视频播放和幻灯片演示等功能,向学生讲解劳动知识,为学生创设劳动教育的课堂情境。这样有利于教师提升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劳动教育的课堂效率。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劳动教育的手语宣传片,使学生对“五一劳动节”等基本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互联网检索并向学生讲解“毛主席从小就下田帮助家人做农活”的事迹。另外,我们将劳动的概念、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劳动的相关名言等内容整合成多媒体课件,在文字内容旁边插入一些铁路工人检修铁路、环卫工人打扫路边卫生等以“劳动”为主题的照片,并且适当地插入一些树木、农作物等动漫图片,以此来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劳动教育知识的情绪。
        (二)利用黑板报和走廊白板创造劳动文化
        学习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耳濡目染的学习体验,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辅助教育的效果。小学聋生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抓住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利用好教室黑板和走廊白板的资源,结合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将劳动知识、名人事迹、劳动方法等内容写入教师黑板和走廊白板,创编黑板报和走廊文化,以此来宣传劳动思想、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

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展教育形式,打破劳动教育的时间限制,将各项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展现优秀文化对学生行为的推动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创编以“劳动”为主题的黑板报和走廊文化。在我的实际教育中,负责制作黑板报的同学在黑板中画出了雷锋的图像,并应用优美的字体加入了《劳动之歌》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了五颜六色的音符,同时负责创编走廊文化的同学使用油笔在白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等与“劳动”相关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劳动文化的内容。在完成黑板报和走廊文化的创编后,学生们经常会利用课下时间围到黑板和白板前面进行观看学习。
        (三)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是两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提升劳动的能力。在学生进行劳动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完成劳动任务,以此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教师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为学生创造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同进行教室大扫除的劳动实践活动。在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劳动任务,让女生进行擦桌子和擦黑板的实践活动,让男生进行扫地和拖地的实践活动,自己完成擦电扇、擦玻璃的劳动任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五一劳动节”当天组织学生参与栽植小树苗的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体验植树、浇树等劳动过程。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教师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对劳动产生真切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四)采用“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模式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帮助小学聋生提升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引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与学生家长探讨家庭教育的积极措施,建议家长适当地让学生完成一些家庭劳动任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提升学生的自立能力。这样有利于教师实现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升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学生脱离家长的过度庇护,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劳动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交友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结合劳动教育的经验以及小学聋生的实际劳动能力,向学生家长提出一些家庭劳动教育的建议。例如家长可以让学生在吃饭前亲自准备碗筷,与学生在饭后共同完成洗碗的劳动内容,教给学生洗碗的正确方法。另外,家长可以交给学生叠被子的方法,逐渐让学生承担起自主叠被子的任务,以此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就能实现“家校合作”的教育效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推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劳动经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总而言之,劳动是小学聋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其创造美好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小学聋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教授给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劳动能力,塑造学生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江信志.浅谈特殊教育教学劳动课中的收获[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
        [2]朱森.如何更好地加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J].教书育人.2015,(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