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万娜
青海省西宁市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 810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文学习能力,并注重运用多样性的方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促进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从合作教学、生活教学以及故事教学三方面进行简要解析,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常常将“题海战术”看作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并不注重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注重构建语文知识与学生认知以及生活的连接,导致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消磨,而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不仅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而且还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学习的探索者,探究知识,表达看法,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合作教学法,分工合作,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应的方式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掌握阅读方式,促进他们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从合作教学的角度,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注重更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授《蜜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如下问题:(1)作者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作者实验的步骤有哪些?(3)最终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分组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他们的主观意愿,设置出小组长、副组长、表达员以及记录员四项职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教师在此运用文字,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简介。小洛说:“作者实验的目的是让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着实验一共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捉蜜蜂,放进纸袋。第二步,让小女儿等在蜂窝旁,自己走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做上标记,在放飞蜜蜂。第三步,检查蜂窝,仔细清点飞回的蜜蜂数量;实验目的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
二、使用生活教学法,引导观察,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观察是写作的开始,是增强学生写作感染力的关键。生活是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方式授课,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细致地描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写作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写下来,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1)观察一定要仔细。(2)可以运用多种触觉进行观察,比如,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必要时可用口尝。(3)仔细观察被观察物品的变化。在再次开课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状况。小洛积极地举手说:“我观察的是自己家的不夜城。不夜城是芦荟中的一种。它是一种耐寒的多肉。它叶子的形状像是一朵花。我特别喜欢不夜城。”
三、采用故事教学法,开展分享,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定期定量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分享故事,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表达技巧,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每周的周三,教师会举办一次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会在本班中选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评判小组,挑选表达学生的错误,从而让整个班级的学生融入到故事的分享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在此对学生的表达进行介绍。小洛说:“我分享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授的是一只小鸟为了不断地向大海中投石子,打算填平整个大海。这个故事主要赞颂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运用阅读分享会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
总而言之,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空间,让他们思考和交流,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相应语文学习方法,促进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海兰.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
[2]孙晓敏.试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