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早读课现状分析及对策 ——以盘州市第一中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黄先便
[导读]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高中语文早读课是打造扎实基础与良好的学习品质的绝佳时间。
        黄先便
        贵州省盘州市第一中学  贵州六盘水  553599  
        摘要: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高中语文早读课是打造扎实基础与良好的学习品质的绝佳时间。然而,近几年来,受其他学科挤压时间,学校领导的不重视,科任老师不当回事,早读课显得随意性、盲目性。走进校园再也听不见书声琅琅,甚至语文早读课从课表中消失,这种现象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本文着重分析现状,寻找对策。
        关键词:早读课  现状  对策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高中语文早读课是打造扎实基础与良好的学习品质的绝佳时间。然而,当前语文早读课的现状到底如何呢?
        一、高中语文早读现状分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清晨,走在校园里,想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实在是太难太难了。走进教室,放眼一看,大部分同学在默读课文,有的则毫无目的地翻书,这课看一看,那篇瞧一瞧,有的利用早读时间赶抄作业,更有甚者讲小话,做小动作。教师呢,背着双手,踱着方步,看着学生,过道走走,无所事事。一节早读课结束后,教师觉得没什么收效,学生也觉得没意义,读和不读都是一个样。
        借助课题研究的契机,认真对我校早读课情况进行了梳理。我校语文早读呈现以下现状:起初是这样的一幅景象:高一、高二学生实行室外列队站着早读,高三实行教室站着早读,每周一节课(星期三7:30——8:15),实际利用时间30分钟。
        近两年来,我校早读课出现以下几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大调整:高一高二早读时间7:30——8:15,星期二、星期四读英语,星期三、星期五读语文,教师必须下班监管,齐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学生在教室站着读。高三年级早读时间为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6:50——7:25,文科班必须读文综(文综组编得有校本教材),理科班阅读材料自选,自己放声的读即可,值班老师监管。所有学生在足球场上定人定位站着读,横排纵队一条直线,行距列宽1米。第二次大调整时,高三的早读课保持不变,高一高二的早读每周一节,星期三英语,星期四语文,科任老师不强行要求下班辅导,布置好任务,科代表监管即可,持续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物理、地理学科反映时间紧,索性就取消了早读课,排成了正课,加给了这两个科目。语文早读课在课表中消失了。第三次大调整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全校早读时间为7:00——7:25,早读科目为一三五英语,二四六语文,早读的形式为所有班级在室外分方阵站着早读,每个年级每天排2—3个科任老师值班巡查早读,课表上不体现早读的存在。后来早读渐渐演变到6:50—7:25,科目原则上不变,高二、高三年级按照班级横成排纵成队,列队早读,高一年级转入室内,在教室站着早读,高二、高三年级每天由一位体育老师整队,由年级组值班老师和行政值班领导负责巡查。
        无论怎么调整,整体呈现出以下现状:学生对所读的内容不明确,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东翻翻、西看看,凭兴趣所至念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还有不少同学神情厌倦,金口难开;科任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甚至有的出工不出力;从学校层面来说,没有系统的规划,对早读课价值认识不足,急功急利的思想导致安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因此,各个年级各搞自己的。当早读课从课表上取消的时候,学生也就不会重视了。
        这种现象,不只是一个学校,可以折射出当前语文早读课的现状。
        正是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无序管理等问题,思考提高高中语文早读课效率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早读效率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有指导思想。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朗读训练读得同时也训练听说写。早读课的效果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见效快,训练几道题,方法讲透就会做了。早读强调的是长期坚持,效果就潜移默化的呈现了。作为学校领导,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到早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的重要性,不是只拘泥于挤压眼前的几十分钟。与此同时,应将语文早读课看成一节课来对待,不是可有可无。作为学校的教务部分应该有统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思想导向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年级组最为执行部门,应有大局意识,全校一盘棋,不是一个年级占据一方各搞各的,形成割据之势,而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否则,让学生决定早读太随意了。
        2、 统一认识,有规划思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各部门统一的领导下,作为语文科任教师,要有规划思想,对早读课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重点要解决“读什么”“怎么读”“读后怎样”的问题,有目标计划才能有方法,有方法才能有措施,有措施才能达成效率。
        3、提高认识,有认同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知识就学得快,易理解,记得牢,会运用,语文早读课也不例外。早读课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短时间内看不见效果,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的不重视、老师的不作为,学生对早读课不感兴趣,产生了厌倦情绪。作为学生我们要转变对早读课的认识,增加认同感。日积月累的早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 目标明确重过程。
        长期以来,早读课低效、单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目标,只讲排场,只看形式,没有实质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对一个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早读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早读目标和可行计划,引导学生明确早读内容,背什么,完成多少。对早读要求,要明确是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还是背诵。师生都应该做到心中有目标、有计划。并且在目标和计划制定或规划完后,教师要狠抓落实,并且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监督检查出实效。
        早读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检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动脑思考、设计,使监督检查灵活多样,如:默写检查、个别抽背、课前3分钟主题演讲、片段作文训练等等,都可以用来监督检查早读课的实效。只有做到有安排、有监督、有检查,早读课才能落到实处,多一些沉心静气的朗读,少一些大排场式的作秀,早读课才能获得早读的最佳效果。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使早读课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王岩.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9).
         [2]向才英.浅谈高中语文早读课的有效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3]高春燕.高中语文早读有效性策略实践及研究[J].语文学刊,2013(20).
        【备注】此论文为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18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