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3期   作者:卢继坤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明确强调的。
        卢继坤
        济南市章丘区第二实验中学  250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明确强调的。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中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全过程,让初中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健全人格中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引言
        随着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日益受到更多关注。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生命教育,能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是人一切学习、工作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度,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更加珍惜和爱护生命的重要方式。生命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初中生在心理发育阶段中更加具体、更加正确地认识生命,明白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美好与苦难。初中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差,生命教育的开展在帮助他们理解生命有美好和幸福就必然有苦难和挫折的存在、帮助他们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等方面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在生命教育的开展下,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珍惜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也只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他们才能确立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不虚度光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生命教育包含尊重生命、尊重学生、融合生活等显著特征。创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坚持“尊重生命”的教育主题,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创设鲜活生动的生命教育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学会充分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坚持“尊重学生”的教育原则,才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质,指引学生认清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坚持“融合生活”的教育方法,才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学生铺设更加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场景,激励他们在生活化情境中认识生命的美好,通过生活展现生命的活力,进而理解生命离不开生活,真切感悟生命的价值。
二、初中阶段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忽视
        家庭教育是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家长影响孩子物质化、金钱化,逐渐造成青少年潜意识里将单向给予视为“天经地义”,不懂得珍惜和感恩,是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直接根源。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包容、溺爱和保护,使得孩子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
        (二)生命抗压能力的不足
        在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背景下,当今时代的初中生面临着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更加广泛的新时期,一方面给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另一方面,网络发达的时期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判断力较差的初中生很容易就会被误导,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上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近的升学考试等等,他们更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误导,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很多学生开始变得焦虑,各种负面情绪开始侵蚀、影响着学生的内心成长,甚至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生命教育在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免不了有所缺失。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学的知识性内容,对于精神层面上的教育不重视。

另一方面,在教学的时候,有的老师能够意识到生命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重要性,但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说教,导致学生对生命教育难以产生兴趣,也就不会把生命教学放在心上。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建议
        (一)发掘课程教育资源,激发兴趣,认识生命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外,还要重视优化教育进程,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调动学生认识自身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素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教材中典型的教育资源,设计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利用情境烘托、问题导向、媒体展播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参与案例探究,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逐步认识生命的积极意义。
        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教师要从生命思考的层面入手,在解读“生命可以永恒吗”课题内容基础上全面、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层次剖析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情况,科学把握基于生命教育的课题内容,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下创设生命教育情境,将“生命可以永恒吗”课题内容渗透到构建的信息化生命教育情境中,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命教育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课题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以班级学情为导向,再现现实生活关于“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主题的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生命进行深层次思考,对人类生老病死这一规律有正确的认识。
        (二)用生活实际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生命教育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对知识渴望的状态,对世界的认识不足,又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能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素材,拓展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通过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用实际案例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转变呈现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列举当今社会中中学生盲目追星,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的恶劣行为,引起学生对珍惜自己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视。让学生在接收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将来人生道路的抉择进行更理性的思考。
        (三)站在法律的角度培养学生生命意识
        在中学道德和法治教育中,法律知识是该学科的重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认识法律、守法的意识,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法律知识渗透。因为生命安全可以通过法律维持,让学生知道在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教师在利用法律知识渗透生命教育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事件,利用迅速准确的认知法对生命安全的影响。
        (四)小组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 课内实践中点亮生命教育
        实践是实现有效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同时有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在课内实践中点亮生命教育,让各层次学生在体现主体地位中进行有效小组合作探究,在扮演不同角色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要重视起来。这种重视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在教学上进行指导,还要在情感上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通过教学真正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珍视生命,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参考文献
[1]周永梅,庄燕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生命教育的融合[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
[2]成芙蓉.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研究[J].林区教学,2019(12):8-10.
[3]卢旭明.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9(10):230.
[4]秦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教育有效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0):110.
[5]王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对策[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0):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