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3期   作者:柏顺友
[导读] 实验课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和实践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柏顺友
        金阳县对坪中学,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616250
        摘要:实验课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和实践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常常生搬硬套地完成实验,实验效果不佳,实验完成质量不高。思维导图,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笔记方法,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和灵活交互的特征。本文在对思维导图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科目实验教学当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展开探究,希望能给实际教学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用
        前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发展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思维导图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生物学习体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不断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目的。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托尼.巴赞在《大脑使用说明书》一书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定义的:“思维导图是人类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工具,是开发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它可以应用于学习、生活及工作等各个领域,从而改善人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及行为表现。思维导图,又被译为“心智图”、“思维地图”、“概念地图”,它是由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策略,被称为智力的“终极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外显大脑的自然思维方式,即发散性思维模式,展示出大脑内部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当人类的大脑接受到外界传来的语言、色彩、声音等信息之后,每一条信息就成为一个思考中心,由此展开联想,向外发散,从而形成与这一思考中心有特定关联的许多分支。每一个分支又成为一个新的思考中心,再向外逐层发散形成无限多新的分支。
        2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2.1学生方面
        初中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浓厚,动手欲望强烈,但在实验前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直接进行实验,导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常手忙脚乱,只是机械地照搬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按谱做菜”地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究竟做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仍是一头雾水。即使有些学生对实验进行了预习,由于大多数的实验对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学生存在对细节理解不到位,实验思路不清晰,对实验缺乏整体把握等问题。
        2.2教师方面
        学生实验前准备不足,教师担心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实验,往往在实验前对实验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细致地讲解,而在这时,学生面对着实验桌上的仪器设备,已无心听讲,急于动手操作。加之复杂的实验步骤和细节,对于教师的讲解,学生在短时间内也无法记住,造成“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讲了,效果也不明显”这种尴尬局面。实际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缺乏独立的思考,被动地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3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3.1满足教学要求
        初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同时存在较多的细节,学生通常无法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长期下去,学生无法全面而又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可是采用思维导图,教师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讲解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有效而又及时地引导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和网络,实现知识的重塑。所以,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最终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符合学生需要
        生物课程需要学生可以更加准确、有条理地表述自身对于核心概念的认知情况,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展示整个思维过程的基本能力。可是,在实际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忽视生物知识本身的整体建构,造成知识点被割裂与孤立,知识点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在这种背景下,有效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推动学生在问题分析的时候,产生严密而又科学的逻辑推理能力,把生物核心概念与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
        4初中生物科目实验教学当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4.1课前预习
        一般来说,不同实验内容所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步骤也不同。所谓,为有效完成生物实验,在实验之前,教师需指导学生对生物实验进行有效预习。在以往预习期间,初中生只是非常简单的阅读一遍教材当中的相应内容,针对复杂知识与操作流程见的关联并未进行深入认识以及理解,缺少清晰思路。所以,教师需借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对实验进行预习期间,可以把预习内容个分成四个部分,即实验目的、原理、用具材料以及步骤方法。初中生可借助思维导图对预习内容加以展现,把实验标题当作中心,分别向周围画出四个分支,这四个分支就代表实验目的、原理、用具材料以及步骤方法。之后,初中生可对各个分支进行细分,在其中填写上有关内容,进而对实验内容进行补充拓展。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初中生课前预习效果。
        4.2设计实验方案
        针对探究类的生物实验,一般在实验之前对思维导图加以运用,借助思维导图设计实验方案,这样也可起到较好效果。在初中时期对实验方案加以设计,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开展,初中生经过讨论,最终可以对实验方案加以确定。进行讨论期间对思维导图加以运用,不仅可让初中生围绕着主题,同时还能给初中生一定自由发挥以及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在实验设计期间对思维导图加以运用可以对学生起到较好引导作用。一般来说,思维导图把实验目的当作中心主题,之后可以分成六个分支,即交流和表达、得到结论、计划实施、计划制定、提出假设以及提出问题,之后初中生可以按照这些标题进行展开,这样可以让初中生形成清晰的实验思路。
        4.3实验讲授
        针对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对课堂讲授以及学生实验的具体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教师如果对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进行透彻讲解,那么给初中生预留的操作时间就很少。如果教师只对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进行笼统讲授,那么初中生难以对细节加以准确把握,进而对整体实验效果造成影响。所以,此时生物教师可对思维导图加以运用,这样可以对这个矛盾加以有效缓解。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形式能够把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呈现出来,这笔单纯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要生动形象的多,而且易于学生进行接收以及理解。例如,在进行“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期间,生物教师就可砸课前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并且把“显微镜的具体操作”当作中心标题,把操作分成四个步骤,第一,取镜与安放;第二,对光;第三,调焦和观察;第四,收镜和整理。针对以上四个要点,都需要通过三级标题形式进行详细展开,而展开过程就是学生思考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内容加以有效理解以及掌握。
        4.4课后评价
        实验课上,因为学生人数较多,时间有限,一般教师只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而对实验期间初中生操作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对实验内容加以有效掌握,教师难以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对于此,生物教师可在评价当中对思维导图加以运用,对学生实验具体掌握情况和知识实际理解程度加以分析判断,对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可针对评价结果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加以调整,这样可以促使教学效果进行提高。
        5总结
        思维导图模式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思维工具,是提高初中生物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琪.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J].才智,2018(33):98.
        [2]张亚林.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8):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