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3期   作者:柴琳
[导读]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铸造持之以恒的意志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用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柴琳
        陕西省西安市凤城学校    710018
        摘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铸造持之以恒的意志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用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历史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意志经数千文明岁月积淀而成的,既是为学生呈现古往今来成败与得失的画卷,亦是告诫学生努力变通孜孜不倦的书卷,为指引学生准确辨析历史、教师在做课堂设计时须得重视核心素养与历史知识的融合,这一点虽非易事,却是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对发挥核心素养在青少年心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初中课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引言
        自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教育改革的开展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强调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为基础,为学生营造科学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素养转型的同时,升华“育人”理念。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人和事,探索历史真相。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将核心素养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知史、懂史、学史。
一、历史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首先,唯物史观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发现科学历史观的发展规律和方法。其次,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训练。时空观念指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常常在史料的记载中出现历史纪年、阶段特征等,学生对时空观念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敏锐观察力的形成。再次,史料证实有助于学生辨析力的培养在史料的证实中,学生会对一段史料进行系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真实态度和方法,呈现史料分类辨析和观点论证有助于学生辨别能力和总结能力的提升。最后,历史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提升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二、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理与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史料来源广、种类多,一般初中历史教材中呈现的史料包括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特别在新课标改革后,教材内容更加精练和多样化,课程的每一节内容的叙述往往是既定的结论性论述,但支撑论点资料相对减少,学生记住的是直接给出的结论,没有经过论据证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的历史课程需要,引导学生整理与分析不同的史料,又要丰富文中结论的论证材料。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视频、地图、图文资料等,而日常生活中相关历史文物、老照片、衣物、建筑物等也可以作为史料,让学生按照史料种类进行整理,在整理中懂得如何重构历史,如何通过史料再现历史。完成史料的整理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再价值,还原历史的过程,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引入时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学科真正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这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内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并通过感受内化为自己精神品质的一部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逐步促使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形成。
        (三)、在增强学生参与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对于在历史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前后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如若学生能够树立时空观念,对理解历史以及知识记忆都大有帮助。历史学科不似概念学科,只有接触学习才能掌握,在新闻、书籍甚至电视剧集中都会有所涉及,尤其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学生都有所接触,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这些故事,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比如在三国鼎立局面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先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分享三国时期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进行简单排序,并与历史知识相对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此阶段的时间轴线。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将学生分享的知识对应到课本中去,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大致的时间轴线记牢,着重把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作用与影响。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大多都比较简略,学生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准备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简单的设计一条三国时间的时间轴线,简洁明了利于背诵即可,并挑选出优秀的作品,经教师修改补充后在班级内传阅学习。
        (四)、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历史、走进历史、探究历史,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对历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做出全面、深刻的评价。基于此,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还原历史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单纯靠教师的口述,学生可能无法深入理解战争给当时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场景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内容,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教师要注意,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掌握知识,在历史资料的选取中还要通过历史事实的相关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展现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综合实力,对比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可以吸取的历史教训等,锻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完善课堂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将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利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以“洋务运动”教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21+10.
[2]郭洪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69-370.
[3]徐玉琳.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3(01):185-188.
[4]蔡爱兰.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可行路径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1321-1322.
[5]何君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与运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