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胡志霞
[导读]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质训练的主阵地,本文将针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出一些有利于推进作文教学的方法。

胡志霞   陕西勉县周家山镇初级中学  724200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质训练的主阵地,本文将针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出一些有利于推进作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反思;探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86-01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硬件配置不足,阅读资源匮乏
        农村学校较城区学校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硬件配备不足。学生见的不多,读的不多。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2.重视度不够,对语文存在偏见
        虽然现在我们一再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一再呼吁要重视语文,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村中学对文科依旧存在着偏见,也因为本身农村学校文科成绩的提高就很困难,于是就把重心放在了理科上。学生也整天埋在题海之中,搞题海战术,没有更多时间投入阅读,感受美文的力量。
        (二)教师方面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思想认识模糊,观念陈旧
        大多数教师迫于应试的压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写作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操品质的培养。而到了考前,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有的教师煞费苦心,甚至猜题。学生则在现有的资料上搜集,或依靠“度娘”,东拼西凑,于是考场上不难见“一挥而就”,立意肤浅的文章。
        2.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
        大部分老师上课,上课都是一支粉笔解决问题,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讲——写——评”,作文题目也相对老套,教师是关在校园里教作文,学生是坐在教室里写作文,学生越写越厌烦,老师越教越没劲。
        (三)学生方面
        1.生活圈子小,眼界不开阔,见少闻寡
        现在的农村中学,学校要求学生住校进行全封闭式管理,这样学生生活范围就是学校那方圆几百米。即使到周末,也因为作业之故,几乎是关在家里,这样学生目之所及,视野狭小。另一方面,即使到了寒暑假,但因大部分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无能力带孩子开拓眼界,这样使得孩子们写作素材平凡,写作灵感。
        2.依赖心强,喜欢吃“快餐”,缺乏思考的习惯,对习作没兴趣
        有时老师觉得在校完成作文时间比较紧迫,就想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候认真构思,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作文,而学生却为了应付老师,打开手机、电脑、照搬照抄,吃“快餐”。很少愿意花时间去构思,去阅读名著,积累好词佳句,品析感悟先哲的高层次审美境界,人生追求。
        二、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兴趣培养问题
        虽说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和动力,但并不是说兴趣就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可以培养、激发的。


无疑在这项工作中,老师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的作文教学受中考的影响,教师的作文课缺乏序列性和计划性,有的老师甚至在踏上讲台的那一瞬间才决定上作文课,在学生落座的那一瞬间,决定写什么题目,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两节作文课,有的时候习作的目标不明确,重改重讲,轻导轻练,缺乏科学性。
        (二)作文教学的过程问题
        (1)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估往往不科学,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本身基础问题,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甚至以自己的思想来左右学生的构思,导致学生在一味的打压下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
        (2)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不到位。作前指导和作后的批改都是由老师大包大揽完成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其主体作用的丧失让老师的教学得不到有效的印证,“学”与“习”脱节,习作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结合,才能起到作文教学预期的效果。
        三、在反思中寻求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方法和对策
        (一)让写作走向生活,而不是让写作停在课堂
        我们现在的学生,虽说家在农村,不知道油菜什么时候收割,分不清长在地里的香菜和芹菜,不知道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大有人在。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所以,要让学生尽可能的亲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和灵感,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其主动积极的发展,慢慢的,写作兴趣就会逐步的提高,写作的文章也会有了生命。
        (二)创设民主愉快的课堂写作氛围
        1.以积极的课堂氛围为依托
        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是由师生的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心理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上,会在教师的思维导向下全身心投入到写作活动中。
        2.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要让学生在写作课上有话说。其次,让学生想着说。第三,让学生大胆说,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提高。
        (四)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坚持以积累为主的教学原则,教育学生学会积累的方法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又要鼓励学生加强阅读积累。
        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第一,要多读多看。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第二,要多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的名言警句、格言佳句、名家故事等熟记于心,写作时才能做到可用之处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第三,要多悟多用。要指导学生在读和记的过程中多领悟多思考,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因此,要善于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表达,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
        结束语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只有通过审视与反思作文教学的过程,才能确定教学方向。因此,我们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充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评价三个方面的巨大潜能,这样才能更全面推进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页.
[2]吴中民《构建高效课堂理念与方法》2013年6月第一版.出版地: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18、55、56、103页.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2007年12月第三版.出版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134、135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