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追问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骆琴
[导读]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为预设,二为生成。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逐渐复杂,并且逐渐抽象,所以其需要得到教师的合理引导。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或者知识点,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由于没有经历过思考这一环节,学生也无法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的穿插提问,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并且要加以追问,通过追问,加深探究的程度,借此提高教学有效性。

骆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江第一初级中学  528000
【摘要】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为预设,二为生成。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逐渐复杂,并且逐渐抽象,所以其需要得到教师的合理引导。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或者知识点,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由于没有经历过思考这一环节,学生也无法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的穿插提问,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并且要加以追问,通过追问,加深探究的程度,借此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提问;有效追问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17-02

        前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跳跃,并且具有较高的活力。在课堂上,很难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此,教师需要通过间接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加以管理以及调动,让学生可以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前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问题为载体,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探索。通过这一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专注力,同时也能够保证整体的教学有效性。
        一、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措施
        (一)利用提问引导,调动兴趣
        我国学生大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会主动的分析问题,而是会对教师形成一定的依赖。所以,在提问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切入一些专业性或者难度过高的问题,导致学生产生过高的压力,而是可以以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为切入点,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当学生的兴趣状态可以达到最高点时,教师可以逐步的引入专业知识,层次性的展开教学探索[1]。同时,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讲解平移知识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ABE,△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提出以下的问题:请找出图中存在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同时找出一组全等三角形。这样的引导性问题能让学生反思并且归纳平移的基本性质,他们能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掌握关于平移的知识内容。
        以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点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提问与判定相关的信息,这样会直接打消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会让学生措手不及。并且在这一类型问题的影响下,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而是会时不时的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掌握知识。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全等三角形这一标题,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全等有什么样的含义,应该如何理解。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之后,教师可站在生活角度上,询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全等三角形?利用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以及基本性质体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价值。
        (二)控制提问难度,循序渐进
        教师的专业基础以及专业实力要高于学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教师眼中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眼中的问题难度是明显不同的。为了达到有效提问的状态,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根据学生的实力以及基础,合理的控制问题的难度,以此维护学生的兴趣以及热情。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到班级中一些学习能力并不强的学生,不要一味的关注中等生或者是优等生,导致班级中的后进生越来越抵触数学,恐惧数学。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与概率时,教师可以先针对随机事件展开询问,让学生在基于理解的前提下分析一些案例是否属于随机事件。


当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后,教师需要提高问题的难度,询问学生随机事件与概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概率的概念定义是什么?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使之把控知识核心。除此之外,在基于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注重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概率问题,要求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总结问题的答案。例如,针对概率的概念,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的数值有随机性,但是稳定在常数范进。对此,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说明概率不等于频率,但是利用提问的方式,能让学生自主思考。提问:怎样求一个事件的概率呢?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总结得出,分析概率的时候,对事件的条件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统计的方法求出概率。
        二、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措施
        (一)遵循原则,维持状态
        在有效追问中,教师需要时刻坚守有效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方向,多种不同的类型[2]。
        (二)把握时机,加深引导
        追问要比提问更加的专业。如果教师所采取的追问方式不合理,那么就会导致原本的提问质量受到影响,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迷失了方向。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当下的状态以及情况,合理的调整追问的方法、追问的切入点。比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维比较严谨,但是却存在一些细节性的漏洞,那么教师可以以漏洞为切入点,向学生追问。但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直接找不准回答的方向,那么教师就可以以一些比较基础的追问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减缓学生的压力以及紧张情绪,使之可以平稳的分析问题,探索问题。
        例如在二次根式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加以追问什么是平方根,平方根都有哪些表现形式?或者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随意的写下一组平方根,询问学生“我所写下的是否可以被称作平方根?有哪些书写问题?”用这些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展现在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可以基于自己认知,对其形成掌握,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再比如,在下面这道习题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好追问的时机。
        例题:在中,有几个分数?
        在提出这道问题时,教师可以询问有几个分数,而不是询问那个是分数,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问题直接判定,是正确答案。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认为,只有是正确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会认为,其他两个也是分数。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询问后者。比如,“你做这道题的思路是什么?”通过问题的间接引导,学生会意识
(继第17页)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与可能不是分数。在学生表达完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与是什么?它们两个为什么不是分数?这两个数字与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会发现,与都是无理数,而无理数并不是分数,所以正确答案只有。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找到问题的核心,并加深自己对于分数定义的认识。
结论
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要有效增强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注意创新教学观念,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需要作为一个辅助者,间接的为学生提供指导,以此既不会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自主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稳定情绪内探索知识,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穿插提问追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封涛.有效提问让初中数学课堂走向高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86.
[2]陈新芸.实施有效追问  构建生命课堂——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研究[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7(03):2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