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实现美术教学难点问题突破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许振坤
[导读]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以人文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为培养目标,促使当代美术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破解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教学难点。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发展结合日渐紧密的今天,“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对实现美术教育四大学习领域各自的难点问题突破,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在美术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许振坤   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二中学  418000
【摘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以人文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为培养目标,促使当代美术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破解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教学难点。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发展结合日渐紧密的今天,“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对实现美术教育四大学习领域各自的难点问题突破,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在美术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美术教学;学习领域;微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18-02

        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划分了“造型• 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每一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现实情境或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难点不易突破。近年来“微课”作为新型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与推崇。5至10分钟的“微课”,围绕教学中某个知识点(重、难、疑点)或教学环节,以视频为载体进行教学,形式新颖,主题突出、指向明确,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既可以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微课”,可以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容量,实现直观的过程性教学,对美术教育各学习领域的教学难点突破能够发挥极为有效的作用。
        一、在“造型• 表现”美术学习领域,借助“微课”实现直观教学具体传达
        “造型•表现”是美术课程学习的基础,造型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或画架上示范,学生在下面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千篇一律地描摹出示范中的样品;或是教师将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地照着画,至于如何画或不置一词或语焉不详。长期进行这样的教学,消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自我重复中逐渐远离了美术学习,进而拒绝参与美术活动,不完成美术作业,成为一种积重难返的“常态”,更不要奢谈什么核心素养的发展了。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美术》学习领域中的“造型• 表现”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因此,“造型• 表现”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就非常多,需要美术教师在掌握多种技能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太适合通过教师的演示来完成造型技巧的传授,比如说“陶艺”,需要的工具材料比较多,而且有特殊要求,不方便携带,同时一个教师在四五十个人一个班上的简单演示也无法让学生都看清楚,而采用“微课”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土与火的艺术》教学中,我通过播放陶艺制作过程的视频微课,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了一件陶艺作品制作的全过程,学生伴随着微课,直观感受了从一团泥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造型的制作方法,结合画面适当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了陶艺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感叹于陶艺的艺术魅力,感悟于“泥与火”的神奇变化,不等微课结束,学生已经按捺不足想要尝试的冲动,跃跃欲试地希望尽快体验一把。这样,接下来的教学,我就是引导学生构思好造型,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再就是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适当的指导,纠正学生实践操作中的一些误区和偏差就可以啦,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呈现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各有巧思。
        二、在“设计•应用”美术学习领域,借助“微课”展示设计的构思与巧妙应用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 设计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而应用则强调要加强美术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审美与应用美的能力。实际教学中,由于大多数美术教师缺乏将“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应用”的意识,往往将本来可以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应用”乐趣的内容,变成了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设计,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感受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即“设计•应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意识,而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手段,不能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突破,导致学生的设计千人一面,缺乏新意,或不着要点,无的放矢,无法落实到实际的应用中去。
        所以,“设计•应用”的教学应以“应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由于从“设计”到“应用”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教师无法通过演示的方法来让学生在较短的一节课中呈现完整的过程,这时借助“微课”的手段,就可以将较长的一个过程精简缩短,抓住主要的几个环节完整呈现从“设计”到“应用”的全过程。如在《广而告之》 一课教学时,我制作了介绍《招贴画》的视频微课,浓缩了以往在校园艺术节期间我为艺术节设计招贴画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创意,到设计,再到制作完成,投入使用的几周过程被浓缩在短短的几分钟视频中,结合设计过程,我讲解了设计要点和要求,重点是创意的启迪。


在微课中,我列举了各种形式的招贴画实例加以分析,使抽象的构思凝练为几种基本的“套路”,使学生在设计中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同时,结合艺术节的招贴设计也让学生找到了“设计”与“应用”的结合点,感受到“应用”的价值。微课介绍完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艺术节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或一个类别完成一件“设计•应用”的作品。各小组成员围绕从选题、构思、设计、定稿、制作等各个环节开展讨论、协商,合作完成作品。最后,还组织学生将完成的招贴画作品张贴在学校的适宜位置,使学生获得了“应用”的体验。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强化,他们将美术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机地联系了起来,通过“设计•应用”的实践,学生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即便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太多的评价,“设计•应用”本身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和发展。
        三、在“欣赏•评述”美术学习领域,借助“微课”扩充知识容量信息,丰富人文体验
        “欣赏•评述”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过去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美术教师往往很头疼,讲吧!往往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如果要学生参与欣赏,又缺乏有效的方法引导,加上平常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学习内容,了解的很肤浅,也就无法说出个子丑寅卯,更不要想让学生诉诸文字了,因此,最终想实现的“欣赏•评述”的目标就无法落实。
        在当前的现实情境下,我们的美术教学尚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将学生带进美术馆和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网络上的资源和信息又有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相对可信的书本能提供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微课”这种教育资源就凸显出它的优势与长处了。在开展“欣赏•评述”教学时,可以将一些经过老师充分筛选的有关美术作品介绍的视频微课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源,在课堂教学的适当环节播放视频,通过微课将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等介绍给学生,既可以避免教师本身因为知识的局限,对于有些内容无法解释清楚,也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扩充课堂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如在一节中国水墨画欣赏课中,我将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制作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精心剪辑制作成微课,介绍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通过齐白石的作品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艺术魅力。这则微课在课堂上播放,生动形象的画面,动态化的情节变化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吸引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了水墨画独特的美感,而且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这则动画在国内、国际上斩获的众多奖项,体现了民族美术独特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了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这样,我在后续的教学设计环节中安排的水墨画绘画体验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而且都能发挥自己独特的艺术巧思,达成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在“综合•探索”美术学习领域,借助“微课”实现跨学科嫁接和综合探索实践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 探索”这一学习领域,引导学生结合美术形式主动探索、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和体验愉悦,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加上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条件限制,往往会被美术老师泛泛而谈,一带而过,或者有的教师就干脆不讲,有的以一两堂写生课来代替。后来随着学校教育的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没有老师敢冒着风险把学生带出去写生,“综合•探索”课程的教学也就不了了之,无人问津了。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课程。这对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综合各类教学资源和驾驭各种课堂情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微课”在这类课堂的巧妙应用,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作用。以我在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初中美术培训(C344)项目中实施的教学案例课《民俗文化展》为例。我在教学设计中旨在凸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使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及民间美术内容,涵养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及审美能力。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民俗文化展》的实际教学中,选取节日的民俗文化作为教学主题。在教学实施中,我首先通过《春节民俗》的微课介绍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欣赏和了解春节特有的民间美术文化,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到对节日、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活动三者的探究中来。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看书、阅读和思考,探究民间美术形式与民俗文化关系,民间美术图案与民俗文化关系,留出大量课堂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美术实践活动,集体策划制作完成特定节庆主题的民俗文化PPT展示,并在班级进行展示与解说。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及相关民间美术,从而唤起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
        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发展结合日渐紧密的今天,将“微课”恰当地应用于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实现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接的感性认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扩充知识容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易于巩固,满足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完整和深刻的体认。“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对实现美术教育四大学习领域各自的难点问题突破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在美术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1-3,5-7,17-1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6年度课题《利用“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6CZXX036)的课题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