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进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5月刊   作者:吴百成
[导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前精心备课,着眼课标,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堂,合理运用对比、创新、反问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自学能力,从而实现通过优化课堂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吴百成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庙岭中学          436000
 
摘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前精心备课,着眼课标,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堂,合理运用对比、创新、反问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自学能力,从而实现通过优化课堂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精心备课;优化;反思
    新课程改革突出化学教学要以有效教学为目标,追求教学效率,同时要求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这就对化学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的理解物质的本质特征,把握物质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很轻松的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更快地掌握理解新学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杂乱的知识条理化;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时做如下几点。
    1.课前精心备课,着眼课标,多维化准备
    根据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及自身
的教学经验,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感交流与人格培养的殿堂。
    1.1备教学内容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剪裁和恰当的调整,做到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清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哪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让死板的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1.2备学生
    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的能力和化学基础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就能防止讲与学脱离,就能防止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备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环境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新情境下创造性地组织和建构。
    1.3备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学的角度设计课堂内容。
    (1)、把课本知识设计成让学生“多动、多讲、多问”的有意义的问题。
    把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例题等基本知识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变“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为开放性的高效率课堂。
    (2)多点拨思维,探索规律。
    当学生学习了某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讲氨气的喷泉这节课时,可点拨学生思考和问答:(1)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时,为什么会形成美丽的喷泉?(因氨气迅速溶于水,使烧瓶内的气压减小将烧杯里的水倒吸而形成美丽的喷泉),(2)为什么在挤胶头滴管前,胶头中有水而不发生喷泉现象,(因为胶头滴管的上方有空气,隔绝了氨气和水),(3)还有哪些气体跟水可做喷泉实验,(极易溶于水或能和水反应的气体,如HCl、HBr、NH3等),(4)那Cl2、CO2、SO2、H2S、NO2可作喷泉实验吗(它们与NaOH浓溶液可以发生反应),(5)、什么情况下可作喷泉实验(一种气体在一种溶液(或液体)能反应或极易溶解而形成气压减小即可)。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脑分析、思考中解决了问题,获取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探究的乐趣,启迪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3)、多联系实际生活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体验,密切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才会感觉化学就在身边。
例如(1)学习“常见得几种金属”时,引入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生锈,如何保护等,Al为什么不用保护等。(2)、学习“酸、碱、盐”,可引入食醋洗水垢、酸腐蚀石材建筑、治疗胃酸的药物中含有Al(OH)3等,家用食盐NaCl等。
    教师在教学中多开发挖掘与生活贴切的资源,既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有利于强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意识。



    2.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
    2.1变“满堂灌”为恰当地引导、点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要注重帮助、引导学生检测和反思,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知识,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仅要“讲”,还要适时待机而“讲”,有选择的“讲”。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小组讨论------兴奋剂。
    2.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以及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在这三套教材中的有关材料重新组合为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资源,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
    案例:用什么实验来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
    在设计“离子反应的实质”这节课时,我按照人教版27面的实验2-1进行教学,通过两个对比试验“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稀BaCl2溶液”,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混合后两个试管仍显蓝色,说明溶液中都有Cu2+,但第二个试管中的Cl-也未参加反应,得出实际参加反应的是Ba2+和SO42-。但在试做实验时发现BaSO4很难快速的沉淀下去,从加入BaCl2溶液到沉淀完全,一般需10min左右。这样就使得对溶液颜色的观察和Cl-的检验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当然学生也就无法自己得出离子反应的本质。
    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实验,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实验既能引导学生探究“离子反应的本质”,又简单易操作,还能复习学生刚刚学习过的离子的检验方法。但从试做实验的结果来看,由于BaSO4不容易快速沉淀下去,学生很难获得有关的感性认识,无法说明Cu2+没参加反应。另外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既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什么实验2-1中不标明浓度呢?因为如果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定,那就更说不清楚到底是Cu2+过量,还是Cu2+未参加反应使混合溶液呈蓝色。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验,我决定演示山东版41面的“图2-2-8稀硫酸跟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的研究”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原因:用该反应的实质来学习离子反应的实质。因为灯泡由亮变暗、生成白色沉淀、滴加了酚酞试液的Ba(OH)2溶液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这些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然后通过思考、交流、评价去找出发生这些变化的本质原因,从课堂实施情况看,效果很好。
    3.创新反思,总结和升华
    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课后反思,要学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前行。课后反思包括以下内容。
    3.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烦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其次,反思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最后,反思师生的达成度是否一致。教师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成共识。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是否准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其二,板书是否精当,书写是否工整,是否布局合理、层次清楚。教师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文字”,为学生理顺知识体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
    3.2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第一,反思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的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使用。第二,反思“败笔”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第三,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发展往往会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变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总之,精心备课,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学法指导,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作业精讲精练,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努力,精益求精,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