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转移训练对于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的步态影响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   作者:成鑫 谢敏韩 李军福 鲁发华
[导读] 探讨体位转移训练对于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的疗效。
        成鑫  谢敏韩  李军福  鲁发华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目的:探讨体位转移训练对于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入院的诊断为可能的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两组都给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体位转移训练,包括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卧位,从坐位到站立位,从站立位到坐位,重心前移等体位转移技术训练,训练时间30min/次,1次/d,一周训练5天,2周一疗程,治疗前后,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患者步态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步速、步长、步频、站立相、摆动相、步态偏离指数等参数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步态偏离指数、步速、步长等均增大,站立相数值减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步态偏离指数、步速、步频增大及减小更明显(P<0.05)。
        结论:体位转移技术应用于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能够改善其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体位转移训练;步态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其发病率大约位3/10万[1],多系统萎缩根据患者存在的主要症状,分为以帕金森症状为主的MSA-P型和以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的MSA-C型[2]。目前针对协调性障碍的训练方法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针灸/运动疗法等康复技术[3]。体位转移训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人体姿势和位置,同时较好的利用自己人体力学的一种训练方法,转移的完成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平衡及较为稳定的基底面,熟练的转移技术,能够让患者在步行过程中更加轻松[4],若提高患者的转移能力,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因此,本文主要观察体位转移训练应用于MSA-C型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入院的符合可能的MSA-C型患者60例,符合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1],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6.3±5.4)岁,病程(13.7±2.1)月。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7.1±6.5)岁,病程(13.8±2.2)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程、性别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衡可比。
纳入标准:①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②具有独立步行能力。③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次研究的意义,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①伴随有帕金森症状的,可能诊断为帕金森叠加综合症的患者。②体力较差,无法完成30min体位转移训练患者。
        1.2  方法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估。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motomed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体位转移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翻身,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卧位,从坐位到站立位,从站立位到坐位,重心前移训练,训练时间30min,1次/天,五天一周,2周一个疗程,2周后,对患者重新进行三维步态评估,得到患者时空参数数据。
        1.3  观察指标步态偏离指数,步速、步长、步频、站立相、摆动相。其中步态偏离指数为描述患者步态与正常人差异性,正常人应在100以上,差异越大,分数越小[5]。
        1.4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用excle进行管理,运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步态偏离指数、步速、步长、步频、摆动相均增大,站立相减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步态偏离指数、步速、步长、步频增大更明显(P<0.05)。(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MSA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一经确诊,其平均生存期大约为9年[2],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运动功能退化的较为明显,逐渐的失去步行能力,最后长期卧床,增加了心肺系统压力。体位转移训练,最常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通过一定的技巧,教会患者通过利用自身生物力学原理,达到调整自身重心及转移的目的,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4]。
        本研究中,经过体位转移训练后,患者步速、步频、步态偏离指数等增大,一定程度上说明患者步行能力得到一定改善,可能有以下原因:体位转移训练,让患者能够熟悉如何更加安全的进行重心的转移,在步行过程中,能够更快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从而保持稳定。
综上所述,体位转移技术应用于MSA-C型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减缓患者运功功能的退化,可作为临床参考。
由于本实验研究只针对了MSA-C型患者,对于该技术应用于MSA-P型患者是否具有类似的效果,则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北沙,陈生弟.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0):1055-1060.   
[2]吴瑢,王晓平.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西部医学,2019,31(06):828-830.
[3]    程爱军, 谭莉娜. 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治疗进展[J]. 康复学报, 2018,28(02):67-71.
[4]  章稼,王晓臣.运动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 Schwartz Michael H,Rozumalski Adam. The Gait Deviation Index: a new comprehensive index of gait pathology.[J]. Gait & posture,200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