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郭海瑛
[导读] 顺应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对话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提倡,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相互对话的形式,在教与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多向沟通交流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新疆第一师十四团中学    郭海瑛     843305

摘要:顺应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对话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提倡,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相互对话的形式,在教与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多向沟通交流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如何有效将对话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师生对话;教学实践
        对话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双向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实现彼此间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对话教学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但如今的对话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本文将具体探讨如何将对话教学实际有效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1.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以绝对的领导地位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单方面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语文知识,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即使有疑惑不解之处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这种单向对接的关系下,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问,也就难以解决学生们的学习问题,导致课堂质量低下。
        相比之下,对话教学侧重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以一种平等沟通的姿态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教师与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触发问题,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便清楚知道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具体疑惑,得到了信息的反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处。教师通过对话发现学生的课堂疑惑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借助疑问,主动进入思考的状态,达到了使学生们思维活跃起来的目的,然后以引导的方式输出知识,让学生们在积极沟通与思考中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提升了教学质量。
        2.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现状及其有效策略
        2.1教师主宰的对话
        对话教学存在着对话主体单一的问题,也就是形式上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但实际上是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主宰着对话,让学生被动地沿着教师早已设定好的思路回答问题。教师拥有话语的霸权地位,对学生的回答行为进行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垄断,学生们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学习疑惑之处,这样根本达不到信息的双向交流,无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长期以此,学生们可能会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
        教师应当只是起引导对话的作用,保持与学生沟通的平等性,注重信息交流的双向。教师可以运用对话引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题,在对话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知,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本中有一篇《四季之美》,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四季景色的视频来营造一个沟通氛围,视频中有美丽的四季图景,有富有情感的文字旁白,有舒缓的背景音乐,然后引出开放性的话题。教师引出的话题需要有趣味性和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们才能有话可说。


对于《四季之美》,教师可以引出话题“你们生活中四季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在视频之后引出话题无疑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进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踊跃发言的热情,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经历的四季景色,对四季景色的影响是怎样的。然后教师顺学而导,在对话中引导着学生始终围绕着这一话题交流讨论的同时,顺着课堂情况将对话引到课文上去,让学生们在轻松的对话完成对《四季之美》的课文学习。
         2.2脱离文本的对话
         对话教学存在着对话主题脱离文本的问题,教师不应当为对话而对话,而是将对话作为一种课本教学辅助的手段.例如教师教授杜牧的《山行》一诗,想要以“爬山”为话题引进对此诗的学习,学生们纷纷说起自己爬山的经历,但实际来讲这对于此诗的教授是没有太大关联的,帮助不了学生体会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这样的对话教学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毫无意义,还浪费了课堂时间。
        教师应当根据课文文本进行对话情境创设。首先创设课文情境,《山行》描绘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色画面,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们阅读课文,一边讲解古诗画面,一边用具体的图片展现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创设出可以提供对话的课文情境。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针对文本引出设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画面?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渴望。还有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画画等形式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2.3围绕问题的对话
        对话教学存在着围绕无效问题讨论的问题。教师经常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对话教学形式,也就是学生组成小组,自行挖掘文本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如果学生对文本理解错误,这样的对话教学形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挖掘出没什么价值意义的甚至错误的问题进行大而无当的讨论。
        另外,这样的对话教学形式也没有很好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话往往集中优秀学生上,产生了优秀学生拥有话语的霸权地位的问题,其他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其他学生对话学习的发展机会,偏离了对话教学的民主目的。
        教师应当主动提供一些有争议的、能够激发各种观点呈现的问题给学生们讨论,避免学生对文本理解错误继而进行错误的问题讨论。其次,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应当注重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所汇报的内容应当包含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观点,尽量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
        结束语
        对话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努力解放学生的思维活力,避免出现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教师必须基于课文文本,找准对话话题,设计有效的提问来推进对话的深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轻松的对话环境中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有效策略[J].吉燕华.江西教育.2020(12):40
[2]有效对话教学,构建精彩课堂[J].周林.天津教育.2019(36):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