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准教育扶贫的供给侧矛盾与对策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5期   作者:林淑贤
[导读] 高职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教育定位、生源结构、教学方式的特定性,其教育供给与精准扶贫需求有高度的功能契合
        林淑贤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510507)

        摘  要:高职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教育定位、生源结构、教学方式的特定性,其教育供给与精准扶贫需求有高度的功能契合。高职教育需加快转变自身职能,调整教育供给侧的精准度,为精准扶贫战略落地和决胜2020全面脱贫攻坚战主动作为。
        关键词:精准扶贫  供给侧  建档立卡  大学贫困生
                
        高职教育供给端能否满足学生需求端是决定精准扶贫能否有效落地的决定性因素,本文着重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扶贫供给侧矛盾,并就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供给以满足精准扶贫需求提出对策建议。
        一、“精准扶贫”催生高职教育职能转变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通过职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贫困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以促使其摆脱贫困。职业教育是一种民生教育,贫困家庭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并实现就业,建立扶贫脱贫的长效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办学定位决定了学生除了基础理论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就业,是广大贫困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从智力扶贫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招生、就业方面的针对性比普通本科强。高职院校拥有大量实验实训设备、教学科研场所及设备等教学资源,这为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扶贫提供了基础保障。对于处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一般教育,可以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这无疑为贫困学子脱贫致富增加了实实在在的能力。可见,高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结构、教学方式、教育定位的特定性,其教育供给与精准扶贫需求有高度的功能契合性,在精准扶贫领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加快转变自身价值导向,进一步聚焦技能教育的教育定位,不断提升自身在技能教育供给侧的质量,才能为精准扶贫战略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当前高职教育在教育扶贫中供给侧矛盾和问题
        相较于以往的“粗放式”扶贫,精准扶贫更加注重效益,无效益或低效益的投入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高职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供给侧”能否满足扶贫对象的“需求侧”。当前,高职教育的供给侧与学生脱贫需求侧之间还存在的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从供给侧看,高职院校精准扶贫能力、动力和压力不足。
        高职院校扶贫能力有待提升。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就业与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特色优势所在,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据《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上能力不足,特别是部分贫困地区所属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资队伍引进和建设水平有待提升,教学方法和方式落后,能力普遍不足。同时,课程体系建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框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一些职业院校只重视教育规模而忽视市场需求,没有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及时进行分析,造成教育和市场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需要,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中教育扶贫的成效。
        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动力不足。当前扶贫工作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职业院校主要是按照政府的安排和规划开展具体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经费支持较少、投入成本较高等原因,使得招生、培训工作很难有系统的规划和有目的性的统筹。贫困地区的生源容易造成助学贷款欠款等问题,也造成部分高职院校产生对贫困地区招生不积极、不主动、不拒绝的态度。
        职院校精准扶贫压力不强。由于学校职能定位的特定性,教育很难从短期或者年度考核中见长效,对学校扶贫考核缺乏非常精细化的要求,而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扶贫资金投入、扶贫措施、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落实等数量上的指标,质化考核指标不多,惩罚性指标更少。导致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方面考核压力不强。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追求对贫困地区的慰问、捐赠以及发放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周期短、见效快、易量化的扶贫活动,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实际长远效果,甚至有些院校将教育扶贫工作作为扩大学校影响的形象工程,背离了职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应有职责。
        (二)从需求侧看,学生需求多元化、升级化、长效化难以满足。
        学校资金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国家承诺不会让任何一位学生失学,但是仅仅靠国家助学贷款只是满足了贫困生不失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教育,受政府资源分配不平衡和社会偏见,高职学校在国家奖学金、学校自筹奖学金、社会奖学金项目少、资金数量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是品学兼优的少数学生,大量学习成绩起点低、经济情况差的学生未能获得奖学金的支持,因此还存在资助体系难以完全满足需求侧的情况。
        学校课程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职业院校对贫困生教学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地方特色。

贫困生作为教育扶贫对象,对教学课程话语权、选择权缺失,使他们的意愿不能有效表达,也造成培训课程的设置失去了针对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培训课程安排时,更多的考虑本校的师资水平和专业特点,较少考虑贫困地区、贫困生的实际。这些情况都使得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和系统性,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效果。
        就业指导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助学贷款一方面帮助学生入学,同时也给贫困学生更大的经济压力,迫切需要尽快通过高质量的就业实现还款、脱贫,以及家庭的长效脱贫。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情况,出现毕业生停留在仅仅个人实现脱贫,而难以真正带动家庭脱贫的情况。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上普遍停留在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就业讲座、引导参加技能证书考试等面上工作,缺乏针对各院系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没有与市场接轨,就业支持的长效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三、高职院校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
        高职教育扶贫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存在的供给侧性矛盾,一方面是学校自身能力、动力和压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需求的多元、升级和长效的特点。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症施策,才能充分有效发挥高职教育的精准扶贫功能。
        (一)建立政府与高校共享的建档立卡制度,实现“精准招生”。
        “精准招生”是整个高职教育扶贫工作的起点,需要辨别“要扶谁”的问题。只有精准招生,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扶贫效率,减少教育扶贫资源的浪费。实现“精准招生”要依赖于政府户籍大数据,进行贫困地区的人口普查大数据分析,高职院校在对贫困家庭及贫困生建档立卡时,要与各市、县、乡政府建立贫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贫困信息的共享。要动态化管理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完善的教育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同时,加大定向招生政策,由政府牵头,结合各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专业优势,高职扶贫要重点提高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比例。减免学杂费可以减轻贫困家庭负担,学生被录取后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定向就业,有助于贫困地区经济建设,起到双赢效果,既实现精准扶贫,也增强了地方政府动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宣传推广的精准率,改革现有招生制度,坚持就业导向,精准实施教育资助,做到精准招生,起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带兴一方”的效果。
        (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精准教育”。
        高职扶贫“精准教育”要解决的是培训的内容和方法问题。各贫困地区的贫困类型不同、贫困原因不同、贫困表现不同,“精准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也不尽同。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入参与政府的扶贫政策研究,重点研究贫困地区的经济资源和脱贫路径,因地制宜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内容、手段以及管理模式。高职院校扶贫能力的提高,既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也是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扶贫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定向精准招生的基础上,职业院校要根据贫困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布局情况,分析人才培养的内容与重点,确定职业教育扶贫的方向和内容,强化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带动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甚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考核体系建设,实现“精准就业”。
        精准扶贫,既强调对象精准,更强调过程精准和效果精准,实现“精准就业”既是高职教育扶贫的关键步骤,也是高职教育扶贫的目标。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是使贫困人口融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采取订单招生、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贫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即与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合同。学生在校完成学业,达到学业标准要求,即推送进入企业工作。同时,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合理引导和扶持贫困学生返乡创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重要措施。贫困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具备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应大力引导、积极鼓励贫困学生返乡创业。
        四、结语
        接受良好高职教育是获得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促进贫困学生成长成才,畅通基层向上流动的有效通道,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的一个有力抓手。当前,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的供给侧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破这个矛盾的路径在于高职教育加快转变自身职能,调整教育供给侧的精准度,才能为精准扶贫战略落地和决胜2020全面脱贫攻坚战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姜旭德 张春华:《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科技经济导刊J.2017.29
2.肖竞 王菁:《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扶贫路径》现代企业J.2018.04
3.教育部:《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2018.01

 林淑贤(1979-),女,广东饶平人,硕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资助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编号18BJR01035)的研究成果,2020年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课题(课题编号20JAA012)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