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5期   作者:杨峻
[导读] 今年参加课程整合研究,寻找课程整合的突破点,那就是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
        杨峻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   650000                   
        【摘要】今年参加课程整合研究,寻找课程整合的突破点,那就是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为此,我拟写了这样的题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次走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一核四层四翼   山水有清音  古代山水游记
        今年参加课程整合研究,寻找课程整合的突破点,那就是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为此,我拟写了这样的题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次走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1]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性质与核心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1]
        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三复习备考之间的联系
        高三的复习备考包括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三轮复习主要是拉练考试,其中一二轮复习不能截然分开,语文的学科特点,尤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看学生对于文本的探究和理解,这一块在二轮复习中更要不断加强,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会加大训练强度。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为高三整体复习备考规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
        下面着重从二轮复习谈起,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双基,着眼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1.确保课堂复习效率,在讲练上下功夫,高效课堂是关键(精讲精练) ;
        2.确保自主学习效率,加强计划性和主动性。自习质量是保证(精选习题);
        3.确保二轮检测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得分意识。拉练一套提高一步。
        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一高二新授课之间的关系
        如果《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被束之高阁,找不到落实的管道或途径,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发挥不出其优势;而作为高一高二课堂新授课,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切实做到“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关于情境,“不是说非要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才可以有,而是指这个情境必须符合生活真实。” [2]
        五、结合具体案例,思考当下如何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
        以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和必修五第二单元进行整合成《山水有清音》这一单元为案例,进行学习设计以践行“自主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3]
        山水有清音
        ——古代山水游记作品研讨会
        人们到头来真正喜欢或欣赏的东西总是合乎自己的性情和气质。柳宗元邂逅西山,有了一次惺惺相惜的对酌,实现了对悲苦生活的超越。王安石游褒禅山,与华山有了一次游洞经历,突破了对为学之道的思索。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寄情山水,放浪形骸,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中得到美的品味与心灵的共鸣。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
        【课程标准】
        1.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要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诵读的习惯。
        2.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3.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作品。
        【单元目标】
        1.阅读四篇古代散文《游褒禅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两遍,能够熟练朗读乃至背诵,说出所见之物所游之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研读课文,从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把握作品的内涵,深入解读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
        【学习情境】
        为了关注同学们的需求,进一步丰富学习活动,促进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班级团队凝聚力,从为人处世的态度出发,以“读好游记,品好骈文,写好散文”为主线,开展班级古代山水游记作品研讨会。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项目,一展风采吧!
        第一、二学时:正是踏青赏花时
                                         ——举办古代山水游记作品诵读之美交流会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是绿色的季节,是让人忍不住想走出去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季节。在《兰亭集序》中有“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代传统民俗。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正是踏青赏花时,我们在班级举办古代山水游记作品诵读之美交流会,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沉吟涵咏这些经典美文吧!
        【学习目标】
        1.阅读《游褒禅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两遍,通过制作旅行胜景的卡片等形式,有条理地说出所见之物所游之地的特点。找出最打动你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2.通过开展文言知识大闯关,小组交流自学成果,评出分享之星。
        【学习活动】
        活动一:静心思索,巧制卡片
        散文,形散而神聚。再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游褒禅山记》一遍,用自己的话分别说出作者围绕中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所见之物、所游之地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请你为其制作特征鲜明的旅行胜景卡片。
        活动二:妙笔生花,文言积累
        速读《游褒禅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展文言知识大闯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这几篇散文的某一类文言现象。让我们记得更牢固,夯实基础!
        第三、四学时  观山则情满于山
        ——品鉴蕴含作者关于生命和人生目标思考的语句
        【学习目标】
        1. 研读课文,了解有关序的基本知识,从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把握作品的内涵,个性化解读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2. 阅读《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典故的内容。
        活动一:察人悟情,文照人生
        速读《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一遍,自主梳理,找出富有表现力能体现作者内心世界的语句(每篇至少3句),并分析从中蕴含作者关于生命和人生目标怎样的思索。
        活动二:夯实基础,积累文言
        速读《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一遍,开展文言知识大闯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构建《兰亭集序》中的文言现象,而从《滕王阁序》中梳理至少六个你认为重要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活动三:读美寻趣,思行圣地
        1.速读四篇古代散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始得西山宴游记》《游褒禅山记》一遍,从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把握作品的内涵,谈谈读这几篇散文的心得。
        2.思考这几处胜景,最先选择去哪个地方,为什么这样选择。
        3.思考将以怎样的形式在班级“古代山水游记作品诵读之美交流会”上展示你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第五、六学时: 激情辩论  知人论世
        ——举办“文以载道班级辩论赛”
        在了解有关游记、序等的基本知识基础上,熟知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之后,从为人处世的态度出发,以“读好游记,品好骈文,写好散文”为主线,举办“文以载道班级辩论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得住时间荡涤的经典,才更显深刻。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鉴赏写景优美的语段,并将其由诗改写文演绎出来。
        2.举办“文以载道”班级辩论赛,围绕“青年应怎样为人处世”展开辩论,评选出最佳辩手。
        【学习活动】
        活动一:我来背诵你来秀
        情境再现,批文入情,可以忠实原著进行精准背诵展示;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改写,由诗改文,写在下面的方框内,用白话进行演绎,期待你的精彩脱口秀!
        活动二:激情辩论正当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首先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佛教继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影响遍及全国。在本单元中的这几篇散文,有像东晋名士一样崇尚佛系生活,也有像王勃、王安石等知识分子采取积极进取的入仕态度,还有像柳宗元一样遭遇仕途不顺之后,寄情山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抒发人生感慨。请你围绕“面对儒释道三种人生态度,谈谈青年应怎样为人处世”的话题,写好自己的辩论词,展开辩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9.11 ISBN978-7-107-34105-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语文王意如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0(2020.1重印)ISBN978-7-5444-9449-6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王宁,巢宗祺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  ISBN 978-7-04-05053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