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军
淮南师范学院 232038
摘要:在当前这一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应用型人才数量出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高校应用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证明了我国平均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学生对于高文化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来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因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一直在有效开展,就算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应用型人才数量也应该呈上涨趋势,所以说在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各高校就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重视起来,并运用更加完善的体系来优化人才培养工作,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理论培养;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工作;总结与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了上涨趋势,同时还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以保证步入岗位后可以有效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当前这一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重实践轻理论,很多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使得应用型人才出现了短板,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最终出现了行用型人才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那么本文就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发展中开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受教育群体,以保证在经过系统的培养后应用型人才能够快速步入社会开展工作,这也是绝大多数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学生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发展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特点就格外重要,同时这也是当前各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率的重中之重[1]。
(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论型人才受到了各行业的重点关注,因为理论型人才其专业能力极强并且还具备较强的探索精神,这就使得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出现了差距。应用型人才主要的目的就是去到车间厂房开展实际工作,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然而理论型人才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研究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需要优化的内容,以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不同之处,通常来讲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缺一不可,因为行业的发展就是由科学理念转变为实际操作最终获得成功的循环,若是只有理论型人才给出发展改革意见,但是没有应用型人才去落实工作那么一切就都成为了空谈,同理,若是应用型人才一味地进行生产工作没有理论型人才给出改革意见那么行业发展就会滞后不前。虽然说这两种人才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两者的工作内容却有着不同层次的差异,就拿理论型人才来说,国家的发展与工艺水平提升无法离开理论型人才的不断探索,同时也离不开理论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支撑,只有理论型人才具备这两项能力才能够保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工艺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可以使基本工作稳定运行,只有应用型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可以在工作中落实各项优化改革措施,所以说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既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层级差异。因此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各高校若要保证人才供应量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重视起来,同时充分研究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工作中的特点,进而开展行之有效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人才理论专业知识的培养,进而保证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应用型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社会人才
应用型人才其特点就是实践能力与专业理论过硬,不同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践能力要远高于理论型人才,同时专业理论还要具备一定基础,这就是当前社会形态下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工作中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工作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工作中能够对一些简单的理论问题进行处理,有效解决了生产工作中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配合困难的问题,同时应用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也被分为不同的层级水平,分别是工程型、技术型以及技能型。这三类应用型人才都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可以这么说,当前社会形态下的应用型人才已经超越了纯理论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工程型应用人才需要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开展工作,进而在工作中将相关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生产图纸并运用到生产中,其次技术型应用人才在工作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负责产品开发,同时还要对相关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与策划,进而有效推进产品生产工作并保证产品质量,最后就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工作中的目的,其主要工作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完成策划案,并根据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将产品推广、策划、设计转变为实际工作,最终将产品的主要作用展现出来。所以各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就要将以上问题重视起来,并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优化,以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根据人才实际工作需求以及不同工作内容开展教学工作。社会人才数量虽然十分庞大,但是专业应用型人才数量却在不断减少,所以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就要注意,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并不是普通社会人才,而是更高层级的社会应用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就不要利用传统的社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工作,转而要利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应用型人才能够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社会人才[2]。
(三)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那么在当前这一社会发展背景下,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因为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人才出现了专业能力强但是专业素质过低的情况,这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问题受到了影响。所以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关注的重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而是要将培养重点分化,并在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来提高人才自身素质,进而有效提高人才的知识面以及工作能力。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不仅要具备极强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技能,不仅要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具备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最后还要在工作中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到各项工作细节中。与此同时,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还要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深度的了解,不要总是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够用就好的情况,一定要在培养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深入,最终保证应用型人才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极强的专业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基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从专业层面进行提升与培养,同时还要在实践操作层面不断提升基础能力,以保证在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对专业能力、应用技术、实践操作有一定要求专业岗位教学时,更是要将岗位所涉及到的全部知识总结出来,同时还要将岗位中需要的专业操作技术充分展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对岗位的理解以及自身专业能力。最后就是在对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一定要明白“素质”包含的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素质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同时也是素养的一种表现形式,专业素养、能力素养、职业素养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就要抓住重点,不要总是利用传统的社会人才培养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双高现代化应用型人才[3]。
二、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在当前这一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一综合能力并不代表实践综合能力,而是理论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只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才综合能力的问题重视起来,才能保证人才在进入社会岗位后可以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因此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院校一直在关注实践教学该如何优化,但是却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其专业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的工艺水平也会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在当前这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供给急缺的环境中,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进而利用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来培养专业化应用型人才,以保证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能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同时还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作用,最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尤其是在当前这一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更是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才能够有效开展基本工作,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关注力度,所以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就要根据时代发展现状以及专业需求,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自身专业能力与高校专业教学质量[4]。
三、高校应用型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开始稳步转型,那么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其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应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各高校又该如何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在理论课程改革优化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与探索的问题。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上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因为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供给量逐渐下滑,同时应用型人才就业量也出现了逐年降低的趋势,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各高校没有将理论课程改革这一问题重视起来,然而理论课程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却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就要根据当前发展现状,以及实践教学发展目标来建立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社会热点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与工作的理解,与此同时,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还要做到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进行调换,以保证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做到“以生为本”,这样评价的基础就不是教师是否有效开展教学工作,而是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理论基础[5]。在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进行调换,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利用现代化的“问题引领式”来建立全新的高校应用型人才理论课程。这样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并根据问题有效为学生建立相应的仿真情境,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在问题引导过程中能够对时下热点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深入思考兴趣,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有效树立理论知识。相比于传统应用型人才教学这一新型的评教方式可以有效将理论课程体系带入到教学工作中,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理论知识局限而出现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
四、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发展现状
在当前这一社会竞争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开始针对应用型人才教学进行优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总结出了大量实践教学经验,并将其融入到了实际教学中。尽管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其优化结果还是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就是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建设,并且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推出实践教学优化方案,这就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出现了严重的滞后问题。随着应用型人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理论教学就逐渐淡出了教师的视野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出现了问题,无法在工作中有效优化产品。其次就是大多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实践基地的建立,使得理论课程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大多数学生在就业后都会出现自行总结理论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情况。最后就是因为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实践教学,导致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被严重压缩,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都无法有效结合理论知识,同时理论课程中的知识也相对滞后,大多数知识已经无法有效应用到当前的工作中,进一步降低了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养成,使得应用型人才出现了严重的一边倒现象,不利于高校统筹规划与发展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未来发展[6]。
五、理论课程建设策略
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那么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变现就是其素质是否达标,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就是理论课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各高校若要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就要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理论基础有效开展各项工作。
(一)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就是要专业的师资队伍,若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观念较强,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就要将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并对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展现到学生面前,同时还可以利用完善的理论知识将实践教学工作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到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基础。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并在教学中将理论课程有效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这样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就可以有效建立出来,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率也就会逐步提升[7]。
(二)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基础能力与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那么在开展理论课程体系优化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工作效率,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目标以及工作所需制定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制定出更加贴切实际的授课模式。在理论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各高校可以将一些早已过时的课程删减掉,并根据校企合作内容来添加符合工作需求的新课程[8]。同时还要在制定理论课程教学时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以及理论课程教学比例,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做到真正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并将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有效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最终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做到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以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校企合作与教学工作格格不入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因为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不符而被迫离岗的问题,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强化理论教学
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的就是其综合能力,所以这就侧面强调了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创建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有效开展,最终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就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问题,因为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提升需要保证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高。那么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设定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进行深度教学,并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此时学生就可以将不理解的实践内容告知教师,以保证学生在每一堂实践课程中都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9]。若是所涉及专业内容关系到人际交往,那么就可以利用理论教学与仿真模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否在课程学习中有所提升。
导致应用型人才出现“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理论基础不足,并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理论基础,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理论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与企业运行工作相关,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但是若想有效开展理论课程教学就需要各院校根据时代发展以及企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避免出现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最终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就业率[10]。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在当前这一教育事业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各高校若要有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到顺势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满足社会需求。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就要认清自身发展特点,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改革模式,进而利用更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工作,同时还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将理论课程有效融入到人才培养中,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最终培养出综合能力过硬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课题基金:校级重大教研项目:“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下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hsjyxm02
参考文献:
[1]徐秀梅,景介辉,白云起,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46(5):250-251.
[2]张春艳,李晓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v.33;No.227(2):144-148.
[3]杜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云计算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102-104.
[4]蒋东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学,2019,10(5):102-103.
[5]马德运,覃亮.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讨——以肇庆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211-212.
[6]白兰琼.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百色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8,No.957(2):225-226.
[7]李永.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9):277-280+325.
[8]曲慧梅.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经济导刊,2019,(31):172-172.
[9]刘谦.经济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8,(7):152-153.
[10]李红梅,黄海燕,龚爱民.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高教学刊,2018,(7):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