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课程五育融合路径提高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5期   作者:刘晓云
[导读] 国内有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研究非常之多,但关于“五育”融合思想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关研究内容比较少
        刘晓云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131
    
        摘要:国内有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研究非常之多,但关于“五育”融合思想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关研究内容比较少,本文立足学校现有条件和师生实际,以目前已有课程体系为基础,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多样的信息化手段,建设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平台,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融合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设计培养学生“五育”融合路径操作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五育融合 培育
        本文以国家最新职教动态为出发点,结合2020年特殊疫情事情开展线上课程实施过程为契机,通过师生线上课程的效果反馈,收集开展线上课程的原始资料,通过课程开设选择、学生课程参与度、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任务完成程度、教师在开展线上授课时的困难等方面进行调研,为提高中职生个性发展、培育中职生核心素养提供支持。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发展的提高为例进行阐述。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建构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获得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又能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课程融合的意义
        课程融合重在“整”与“合”,“整”即为发掘学科内涵、加工探寻学科外延。它既需要从内容、课程、教研活动、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上的重新构建,更需要教师在育人思想上的统一战线。“合”即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进行课程、课时的聚合。学科教学的融合,尤其思政课程在其他课程中的充分运用,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使课堂做得更细更实更高效,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中职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中的落实
        (一)课程目标设定需基于核心素养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确定了课程整体教学目标。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专业为例,学生应当具备电气运行维护、检修测试、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在课堂中教师注重德育渗透,带领学生走进劳动一线与工人一起出力流汗;引导优异学生走进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与教师一起奋力耕耘;设立“校企开放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奋斗精神和职业素养,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模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需家校共育
        学生掌握一定电气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自主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下开展自学,专业教师负责辅导答疑;认知类美术、文学阅读、音乐等综合素养类课程,学生自学后可以利用手机APP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心得体会,班主任或班委利用素质拓展课或晚自习时间组织班级学生共同欣赏讨论;对于劳动技能培养课,学生自主学习简单居家劳动课,学习简单劳动技能,回家由家长监督完成家庭打扫卫生、为爸妈做顿饭、收拾整理内务等日常家居活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体育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学生下载钉钉等软件,每周完成一定的运动量进行打卡,学生在学习之余,走出宿舍,放下手机,走上操场,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运动魅力,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展示特长,巩固成果。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需多主体参与
        建设拓展性基础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课程具有完善的评价奖励机制,设置打卡、完成任务点、上交作业等任务,教师可以进行线上答疑指导,学生学习可以累积学分,学生线上学习积分可以并入线下课程进行综合学期考核。根据学生线上课程学习参与人数及学习效果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开设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实效。
        (四)中职学生情境教学需“三教”引领
        以校企合作为引领,带领进入校企车间,使学生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在班组长、技术员、安全员的配合下,使得课堂纪律井然有序,为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保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评价考核,以任务目标为导向,围绕学习过程设计评价要点,结合企业标准,采用自评、互评和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学生可以对照任务单上的要求进行自查;在教师引导下,按照项目需要,进行组间评价互相督促;教师评价以软件设计思路,调试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维度。自评互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线上评价结果统计直观清晰,简单易操作。
        三、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培育路径
        (一)从已开展的线上课程效果反馈看,学生普遍缺乏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知识,对中职生开展“五育”融合教育非常有必要。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深入了解国家“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建设立足学生实际的线上课程,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充足的条件,在完成当天各科作业的前提下,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习等时间利用手机自学“五育”课程,完成适量的任务点,既能避免学生长时间沉迷手机游戏,减轻教师管理压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逐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等能力,进而达到“五育”融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开发线上课程研究,打破多学科内容闭合堡垒,探寻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破多学科内容闭合壁垒,立学科整合联结通路。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科进行融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关注生活,注重课程思政。
        中职生的长期发展需要构建的是全面素养,这为课程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从根本上革新单科单素养培育的育人定势思维,要求教师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通过全员共育中职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氛围。在信息化教学的引领下,老师独立思考,团队共研共学,使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科内容,接受不一样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OL].中国电化教育:2020-03-08.
[2]李政涛.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 中国教师报,2020-01-01(003).
[3]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64.
[4]吕晓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以上海市F学校为个案[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5]张传燧. 课堂改革在路上: 历史、现状、与未来[J]. 课程教材教法,2015(8): 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