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罗凯伦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有效的提问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想象力。文章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优选、课堂提问的效度、课堂提问的深度等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罗凯伦    利川市沙溪乡建设小学  湖北  恩施  4454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有效的提问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想象力。文章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优选、课堂提问的效度、课堂提问的深度等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选内容;提问深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97-01

        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潜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不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加以激活和引导,学生就很难激发出这些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巧妙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激活方法,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效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那幺,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避免低效的机械式教学方法,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教学遍地开花呢?
        一、优选教学内容,让课堂提问富有层次
        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和拓展。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严格划分问题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掌握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知识为出发点,使学生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范畴。这样,新知识和旧知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不会因为过于分散和琐碎而降低。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以学生前面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切人点,结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引导,使学生深切感悟几何图形面积之间的关联,从而展开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究,并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加以引导:(1)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是如何进行推导的?(2)分别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切割,都能使其分为两个一样的梯形,这给你什幺启发?(3)将两个同样的梯形进行拼凑,是否可以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4)任意画一个梯形,测量数据后填写实验单,并思考梯形的面积公式。
        以上四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思考问题(1)后,学生可以回忆起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对其中涉及的思维进行梳理。在问题(2)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修补和裁剪过程中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过程。问题(3)以问题(2)的运算为基础,让学生完成梯形拼接。问题(4)是让学生在运算中综合思考和分析,完成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这样清晰的问题设置,避免了学生直接学习新知识所带来的盲目性和困惑。好好想想。如果老师在课前复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容,不让学生操作,只从简单的知识理解开始学习新内容,会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增加很多困难,给教学带来困难。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梯度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有效运作,提高教学效果。
        二、控制课堂提问数量,让提问产生“效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广泛地提问,而大多数问题的回答都没有经过学生的深思熟虑。这种课堂教学气氛看似热闹,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机械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没有投入太多的思考,也没有在课堂上发挥问题的独特意义。控制课堂提问数量,让提问产生“效度”,显得十分必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环节:(1)将两个完全一致的三角形进行拼凑,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在这两个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中,高是否相等?(3)在拼得的平行四边形中,它的底是否和三角形的底相同?(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单个三角形的面积存在怎样的关系?(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计算原理是什幺?教师抛出这一系列问题,会使学生的思路陷入僵局,无法有序思考。其实每一个问题本身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由于这些问题之间没有梯度性,也无密切关联,便使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应该对问题进行整理和重置。如(1)联系已经学过的图形,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后会得到什幺图形?(2)拼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联?(3)如何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在整合后的问题中其实已经包含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既不烦琐,又能使学生积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并在问题中收获知识。
        三、注重追问,让课堂提问凸显“深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随时会有新的思想和见解。教师应以学生眼前的想法为契机,挖掘学生的思维,辅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1.基于无疑处追问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在学习成绩不高时停止思考,不追求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和探索。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向更深的领域迈进,形成良好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生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内容的学习后,教师不应该立刻鸣金收兵,而是抓住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一契机,继续展开深度提问:“如果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行剪裁,会形成一个什幺样的图形?”这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新的疑问,也为下一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2.基于停滞处追问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准确记录造成学生思维障碍的知识点,并加以整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性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难点部分进行探索性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评价,从而找出有待改进的环节,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启发。另外,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给课堂增添一定的兴趣,使学生不断保持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比和比例”内容时,教师发现学生在面对“用120、a和2:3自由编一道比例题”时,思路局限,只得到a=180这一种答案。此时,教师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采用趣味教学的模式,将生涩的数字加入图形中,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打破局限思维,想到a也可以等于80这一答案。
        总之,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数学提问,它不仅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点燃课堂气氛的助燃剂。教师要充分认识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合理设置问题在教学中的比重,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有效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乔桂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C版,2014(8):25-26.
[2]谢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多维分析与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18(31):70-71.
[3]金媛媛.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刊,2020(08):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