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曾忠维
[导读] 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日后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的关键。提高新市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单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曾忠维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坝算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日后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的关键。提高新市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单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64-01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内容”方面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所谓的“运算能力”,也就是计算能力,指的是不仅能够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并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算法途径。这种能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计算能力已经可以列为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从这个方面看,培养新市民学生计算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1.熟练掌握运算法则
        小学数学,无论整数、分数,还是小数的计算,都是在一定的运算法则基础上进行的,如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等。熟练地掌握运算法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有些问题即使教师不讲,学生也能够解答出来。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还应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这么算,理解算理,总结出法则,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乘法交换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写下5×8=40,8×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何不同,学生会发现“5”和“8”虽然调换了位置,但是结果不变,学生就会得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不变。”这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如此美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学会简便计算方式
        现在许多新市民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就是采用一些死板的、直接的计算方式,这些计算过程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的时候甚至使得数学题显得更加复杂,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打击,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能够教会学生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例如计算4×75时,我们可以将75拆分为3×25,然后再與4相乘,就可以得到4×25×3,就能够更加直接地得到答案300。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计算时间,锻炼学生的算能力,同时还能够为计算过程提供一定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3.培养口算估算能力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口算既是笔算、简便计算和估算的前提,也是小学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口算是小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学生口算是培养学生数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心智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日常中要给小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在课前3-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把这种习惯坚持到底,就会让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与日俱增,也可以在未来社会中解决日常问题。
        估算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广泛,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十分重要。如,若明天要出去春游,妈妈给了50元零花钱,你可以去超时买好吃的,那你估算一下钱够不够用,要不要少买点等,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学习估算在实际中的重要性,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间接的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到估算的重要性,培养估算能力也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估出正确结果的大致范围,提高自己计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4.巧妙借助学习工具
        我们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学习工具,如圆规、直尺、三角尺、正方体等等。这些学习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小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学习。学生利用学习工具通过动作、直觉、探究等多元途径来进行学习,还可以称之为“指尖上的数学”。在学习过程中,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要比算法更难以理解,尤其对于一些偏科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计算过程中道理的理解可谓是云里雾里,摸不清头脑。这时候,借助学习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更直观地认识这些道理,如在《角的度量》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三角尺来进行度量,通过直观地演示,让学生们认识到正确的角的度量的算法和具体蕴含的道理。所有的运算都是有理可寻、有规律可找的。基于这一点,学生们利用学习工具其实能够更简便地学习计算能力。
        5.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上的学习效率。对于培养新市民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良好的审题习惯。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数学和运算符号,同时还要明确题目考查的重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弄清实际运算的顺序,并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另外就是能够合理地运用简便算法。
        二是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在进行计算时,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书写,以免出现漏写、错写以及字迹过于潦草等。
        三是培养良好的验算和订正的习惯。新市民学生在计算完题目后,一定要进行验算。验算过程主要是按照所学知识来进行判断。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新市民学生对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订正,并对其进行分析。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力度,才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涯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才能够全面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孙定芬.培养和提升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J].学苑教育,2018(2):43-43.
[2]阚珊珊.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探究[J].才智,2018(16):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