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贺桂芳
[导读] 音乐欣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音乐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获得更多音乐美感知,还能够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和价值观的提升。本文就如何成功地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展开了自己的研究。

贺桂芳    旺苍县嘉川镇中心小学校  628205
【摘要】音乐欣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音乐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获得更多音乐美感知,还能够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和价值观的提升。本文就如何成功地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展开了自己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课;审美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77-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所以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就结和本人实际教学工作和学习体会,谈一谈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学生兴趣,培养音乐情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倾向性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决定了个人的注意力和创造性。教师应该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兴趣所在,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曲,如:《狮子王进行曲》、《跳圆舞曲的小猫》,这些乐曲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形象生动、曲调欢快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音乐教学,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负责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把你听到的乐曲通过文字或者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介绍给同学们。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同学们进行自主性学习,及欣赏到了优美的乐曲,开拓了音乐视野,通过对音乐的描述,不仅对音乐有一个感知上的认识,又体会到了音乐的内在涵义,无形中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生动的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亲临音乐之中
        通过情境模拟,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课堂导入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以及音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实际情景,来展现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感受音乐的内在美,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思考音乐所要表达的涵义。
        四、注重“听”的结构,讲究层层递进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聆听是关键,其中一首乐曲,教师会让同学们重复听几遍,但是这种反复聆听,并不是机械的、盲目地听,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性聆听
        感受性聆听是音乐教学的第一个层次,即感官欣赏层次。教师在这一阶段,并不对学生对乐曲进行介绍,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听觉。这一阶段,让学生对乐曲有个外在的具体感受。
        (二)体验性聆听
        体验性聆听是音乐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即情感欣赏层次。通过第一次的聆听,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情境在线,启发学生在音乐中寻找一种情感,把人的情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情感倾向。这一阶段,让学生对乐曲有个内在的情感上的共鸣。



        (三)理性倾听
        理性聆听是音乐教学的第三个层次,即理智欣赏层次。通过前两对音乐的外在感知和内在感受,教师可以向学们详细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变化,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感受和自己的见解。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独立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三个层次,并不是乐曲播放一篇就是一个层级,有时候,一个层次需要学生反复聆听两至三次,才能进行下一个层次的感受。例如:在《苗岭的早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安排五次聆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对不同乐器(小提琴、口笛)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进行聆听,这一阶段为第一层次。学生可以在这一层次中感受到这首乐曲欢快的曲调,感受百鸟争鸣的热闹情景,获得外在感官的感受。进一步进行比较辨析,分析小提琴与口笛表达百鸟争鸣时的不同感受,提高感官效果。第二层次,通过老师给学生播放“苗族飞歌”的乐曲,让学生知道《苗岭的早晨》运用了“飞歌”的旋律,体现出了“清晨,百鸟争鸣,苗族人民愉快劳动的欢乐场面”,从中体验乐曲旋律和主题旋律。第三层次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描绘出自己听的“场景”,还可以用创造性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五、设置疑问,巧妙启思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既离不开感性思维,又离不开理性思维,而思维源于问题,始于问题。所以,教师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音乐中思考,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聆听《苗岭的早晨》乐曲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第一次聆听前提问:在乐曲欣赏中,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哪部分可以激发你的想象?你都能听到哪几种鸟叫声,他们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2)第二次聆听前提问: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乐器表现出来的鸟叫声?为什么?(3)第三次聆听前提问:“苗族飞歌”与《苗岭的早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部分采用了相同的“旋律”?这些表现出了什么?(4)第四次聆听前提问:这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什么?体现出怎么样的感情色彩?(5)第五次聆听前提问:可以编创什么动作进行表演?通过以上这些问题,可以层层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丰富了课堂氛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六、活跃音乐课堂,实现多种感官体验模式
        音乐教学虽然以“听”为主,但是也要注重视觉、语言、动觉的重要性,实现“听、视、言、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视觉欣赏
        视觉欣赏,是指让学生观看乐谱、图谱等音乐符号,根据其中的标识,掌握节奏变化,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同时,还可以通过视频,观察演唱者的表情变化,从中体会出情感的变化。
        (二)语言欣赏
        视觉欣赏,是指教师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来表达乐曲所体现出的内在情感,增强学生对乐曲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动觉欣赏
        动觉欣赏,即让学生聆听乐曲并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涵义后,把学生的内心感受用演、奏、唱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谢月琴.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J].才智,2010(18).
[2]教育部.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贾荣.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