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 利益君
[导读] 本文从一节区公开课《浮力》引起的思考“实验教学如何才能顺利推进”写起,通过漫谈的方式,展现了《光的反射》、《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公开课设计过程,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做了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利益君   
        深圳市龙岗区石芽岭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116
        【摘要】:本文从一节区公开课《浮力》引起的思考“实验教学如何才能顺利推进”写起,通过漫谈的方式,展现了《光的反射》、《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公开课设计过程,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做了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任务驱动式教学;
        前年夏天,年轻教师的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聆听区公开课《浮力》,这节课结构完整,知识点讲解到位,学生完成习题准确度也高。但有一点却引起我的思考。这节课的引入和整节课的推动都是靠教师的“硬推”,如:教师提问:“什么是浮力呢”,“那浮力与那些因素有关,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等等,这似乎成了大部分老师的“通病”,教学中少了点物理“味道”;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他们就像是一群羊,后面被人赶着走,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此我也陷入了教学困境,久久得不到解决。
        去年我有幸代表工作室承担一节区公开课《光的反射》,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北欧留坎小镇用大镜子照射到了太阳》这段新闻激发起了我的灵感,我在想能不能用留坎小镇的真实案例来作为课程的引擎,驱动实验探究和知识讲解呢?
        公开课开始了!播放视频(内容为:北欧有个留坎小镇因为四面环山,每年九月到明年3月都照射不到太阳),“同学们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们底下议论纷纷,“把山移走,愚公移山”,“用镜子反射光线”,我知道我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经过讨论选择了用镜子反射光线,我通过演示实验,确定同学们选取方案可行。我拿出一面镜子,随便摆放后发现无法照射到小镇,大家突然意识到镜子的安装是有要求的。学生下面又开始讨论,说要探究一下光的反射有什么特点,自然地推动了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进行简单引导后,学生顺利得到了光的反射定律。我告知学生小镇入射光与水平线20°入射,反射光线与水平线60°出射到小镇广场,请问应如何安装平面镜?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算出了镜子应该与水平面呈70°夹角安装才能准确照射到小镇广场。我最后还把留坎居民开心地享受阳光照片展示给学生,他们也开心得笑了。
        这节课获得了一些好评,但也存在不足。这节课的小成功给我的教学生涯注入了阳光,让我触碰到了一丝物理教学的真谛。我暂且这种物理教学模式叫任务驱动式。

它强调要创设能驱动整节课的教学情境,它就像引擎,驱动学生围绕教学情境任务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更自然生发出新问题,最终通过相互协作、自主探究得以解决实际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使的教师的角色从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主导地位,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让物理真正有了它该有的“味道”。
         之后杨老师的区公开课《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即将开展,课本内容很枯燥,就是拿个石头和盐水让学生测量,最终得到密度,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兴趣和主动性不高。他与我商量后,我们决定“故技重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成功至关重要,它必须是引擎,要求能贯穿和驱动整节课的始终,并且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为此我们创设了柯南破案的教学情境。
        柯南最近被一宗案件困惑,播放视频(内容为:掺水酒和假黄金泛滥,造假猖獗),如何才能破获此案?学生们讨论确定要通过刚学的密度(掺水酒比真酒密度偏大,假黄金密度比偏小)来破案,为此他们查阅了真酒和真金的密度,并开始讨论制定最佳破案方案,为了营造真实感,我们还去淘宝网站购买了真酒往里面掺水,买假黄金金属项链。学生当天拿着酒瓶子往烧杯里倒酒,使得整个教室酒香弥漫,学生还想尝两口的打假场景,回想起来依旧让人捧腹大笑。这节课同样大获成功,它围绕着教学情境展开,环环相扣,同学们兴趣盎然地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辨别真假酒和黄金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我很幸运的承担了深圳市初中物理同课异构公开课《浮力》,让我多年前的疑惑得以圆满解决。这节课同样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创设的情境来自于地理中国频道视频《解密浮起来的石头》,石头怎么会浮起来呢?它身上究竟有什么秘密?学生猜想浮石是因为受到了浮力,但当我把普通的石头放在水中,同学们看到石头沉底的,这也让学生自然产生新问题,沉下去石头是否受到浮力?他们商量后通过称重法确认沉下去的石头是受到浮力的,但浮力太小,浮力增大才能让石头浮起来,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想到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顺利开展实验,并得到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学生认为是海水密度较大使得石头浮起来,我和学生一起尝试把普通石头放入浓盐水中,但却浮不起来。学生只能从排开液体体积考虑,至此,我拿出从淘宝网站购买的浮石(火山石)给每个组发了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浮石上有很多密闭的小孔,这无疑增大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使得浮力增大,学生成功解密浮力。这节课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肯定和赞扬,认为本节课以“解密浮石”为任务驱动整节课,紧紧围绕这个任务,不断推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使得课堂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最终成功解密浮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对比其他常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优越性,体现在通过创设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场景,给物理课装上了引擎,驱动课程和教学高效推进,物理教学成了学生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物理课有了更浓厚的科学味道,值得让人细细品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