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林
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 404000
摘要:少先队员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为了使整个德育过程更具有活力,不流于形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身边的文化案例。本文以三峡文化为例,提出通过三峡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和巴蜀文化与教学活动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奉献精神和民族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小学;少先队员;三峡文化
一、引言
少先队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小学少先队员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课、注意卫生、助人为乐、好好学习、拾金不昧等。
为了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这会让整个教育过程过于理论化,影响学生的吸收效果,致使整个教学内容最终流于形式。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学生身边的文化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养成习惯,再通过生活实践行为习惯。因此本文以三峡文化为例,具体阐述其在培养时代好少年中的应用,对小学少先队员的影响。
二、三峡文化简介
三峡文化是三峡地区几千年来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积淀的统称。三峡文化主要包括三峡地域200多年的巫山历史文化、抵抗法西斯的军事文化、历史移民集散的移民文化、巴楚底蕴的民俗文化、峡江大巴为主的水电文化、河湖喷泉为主的山水文化、大坝桥梁为载体的建筑文化等。
三峡文化备受我国社会各界重视,学者对其研究颇多。三峡文化所体现的“求索、奉献、进取”的三峡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女,是中华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值得小学少先队员学习的一种文化。
三、用三峡文化培养新时代好少先队员的策略
(一)弘扬红色文化,培养爱国情操
红色文化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峡地区既有二战期间抗击法西斯的英勇事迹,又有贺龙将军带领赤卫队为了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历史传奇。这些事件在三峡区域的郑家洞子、云台山等地区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现在到这些地方参观依旧可以看到先人们拼搏、奋斗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了民族的发展、祖国的独立所付出的辛苦与代价。
在传统的少先队员爱国教育中,往往是通过老师以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灌输中国共产党员们为祖国建设所付出的艰辛。由于当下的小学生都成长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单纯地通过语言描述,其很难真正明白先烈为祖国建设的付出,即使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也很难将先烈的精神与自我的爱国精神融于一体,不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为了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国情操,老师可以带两学生到郑家洞子等地进行实地参观,通过走先烈走过的路、爬过的山,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前条件的艰苦,忆苦思甜,在这种对比之下,学生才能理解当今生活的幸福,才明白“幸福来之不易”的真正含义,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中国共产党,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内心深处悠然升起民族的自豪感,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重视移民文化,培养奉献精神
三峡地区地域广阔,地跨重庆和宜昌,该区域盐泉和盐井等自然资源分布广泛。
打开三峡历史,不难发现三峡的变迁史就是一部迁移史,从古至今从未中断。在整个三峡地区生活着许多不同民族的人们,既有土家族、壮族,又有回族等民族。由于三峡地区时代生活着不同民族的人们,致使整个区域的宗教文化比较丰富,如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三峡地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三峡移民文化与中国文化都体现了“包容”和“奉献”的特点,三峡人“舍小家、为大家”,接纳了一批又一批从其他地方而来的人们,这种付出、奉献、包容的特性正是小学青少年要学习的。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总会遇到取舍的情况,如周末牺牲个人时间打扫班级卫生,当少先队员遇到个人利益与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冲突时,要学习三峡移民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等更好地服务大家。同样随着少先队员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深入,其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生活习惯和处事态度大有不同,这个时候学生要学会包容,用更加开放、平和的态度审视这些不同,理解并接纳,从而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传承巴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巴蜀文化是三峡文化的基石。巴蜀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巴蜀文化。为了能与其他周边区域交流,古代巴蜀地区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栈道”,修建了奇特的悬棺,形成了巴蜀地区独特的丧葬方式。同样三峡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了“刘备向诸葛亮托孤”时的场景,看到了其他的丰都鬼城。这些都是巴蜀文化的独特之处。
巴蜀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巴蜀地区文化的历史结晶,是每一位巴蜀区域生活着的学生所应该了解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舶来文化影响着当今的小学生,有些学生受网络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影响,竟然只知“圣诞节”和“双十一”,却不知道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由来,由此管中窥豹?,目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严重,未来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令人担忧。
基于巴蜀文化的小学少先队员教育,可以融入传统巴蜀地区生活方式、语言交流方式、饮食习惯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对巴蜀地区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有利于中国整体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四、结束语
新课改提出小学阶段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储备量,为未来相关教育做好启蒙,更重要的是通过小学教育丰富学生情感、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通过三峡文化的深化分析,增加少先队员对自己所生活区域的了解,并且通过实地走访、观看视频等方式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用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影响自己的言行举止。再通过少先队员影响其他学生,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德育水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用“东方红”和“新锋尚”诠释少先队政治性与儿童性——东方红小学少先队品牌建设两例[J].少先队活动,2020(09):14-15.
[2]叶建忠.万“纸”千红育雏鹰——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小学少先队特色活动[J].少先队活动,2020(Z1):97.
[3]魏家玉.三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研究——评《三峡文化综论》[J].人民长江,2020,51(0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