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燕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中学 浙江 温州 325800
【摘要】现在音乐高考器乐科目中,学生普遍选择的乐器是钢琴,对于高中的钢琴教师而言,这是最感头痛的事。因为大部分学生是上了高中后才开始学的,这样如何在高中短短三年内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从高中钢琴教育的心理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审美心理 兴趣培养和开发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心理交流
随着中国音乐类高校的不断扩招,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上高中的时候选择了走上音乐这条艺术之路。作为一名从事农村高中音乐的工作者,深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最感头疼的就是学习钢琴了。作为一个就读和和生活于农村高中的学生,他们“半路出家”,已经勇气可嘉,因为相对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起步太晚。为了能够使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内,取得高效率的钢琴学习,本人就从钢琴教学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教育者和学习提供一些建议。
一、注重钢琴教育中的审美心理
钢琴教学是一个审美心理的流动过程,通过对钢琴教学中审美心理过程的探讨,可以为钢琴教学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审美化的钢琴教学活动模式。钢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过,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在演奏钢琴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钢琴教学不能片面地追求弹奏技能,而应把审美教育贯穿始终。
1、培养学生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审美感知能力
2、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3、结合学生弹奏的钢琴作品向学生讲述有关的音乐和识来阐述了如何在钢琴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
对钢琴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于进一步理解现代钢琴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优化钢琴教学效果,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探索现代钢琴素质教育的新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开妈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教育心理当中的主要问题,在学琴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如何培养和开发钢琴学习的兴趣作一些探索和归纳。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钢琴,如果能每时每刻都自发地保持一种强烈地兴趣及愿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理想的事情往往不是普遍的情形。在培养学生学习钢琴兴趣过程中,我认为三方面的立足点,即教师、学生及家长是缺一不可的。在整个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家长作为其纽带,作用也不容忽视;只有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学生学习钢琴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才能成为现实,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者在钢琴过程当中都有这样的共识:使学生感受到爱护、关注、鼓励、支持、赞许等,这样学生的钢琴学习才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败到成功。
2、学习兴趣的开妈
(1)喜悦的体验:让学体验音乐的“喜悦”,在最初的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喜悦”:上课时,老师可以弹一些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的小曲,并让琴童“猜”乐典的形象,以体验“聆赏音乐喜悦”;尔后可以鼓励他唱一首自己喜欢的从学校或电视动画片中学会歌曲,富于表情地边唱边表演,从而体验“歌唱的喜悦”;紧接着由他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即席的在钢琴上试着这首歌模弹出来。
(2)互相观摩学习:让那些缺乏兴趣或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观摩年龄相近的孩子的钢琴课。
听到了弹得比自己好的,会激发起“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来:他年纪和我一样,我一定能做到比他更好!而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也能转化成练琴的的兴趣。还有时,几个学生正在学弹同一首作品或这个孩子正在练习的曲子是另一个孩子曾经弹过的,这时大家在一起交流,那必定格外的有兴趣,说说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碰到的问题,彼此一定都能互有启发。在学生之间互想观摩学习当中,学生有时会受到有益的竞争心。也可以过过举行“小小钢琴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演奏的信心。学生的钢琴学习中的培养和激发作了一些探讨,并认为把兴趣变成学习钢琴的动力,对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肯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三、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紧张心理的消除
钢琴教学采用的“师徒式”的授课模式及教师上课时神态会直接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以引导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多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加以鼓励,对弹弹错的地方多帮学生分析原因,耐心地加以纠正,这样就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生氛围,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近、可以信赖,从而使学琴时的紧张心理逐渐消失,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钢琴学习中意志活动的脆弱性,情感表现的不稳定性,思维活动的形象性和心理活动的被动性,会影响学生的钢琴学习。那么如何解决呢?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从培养学生学琴兴趣入手,在曲目选择上多选些旋律好听、学生感兴趣的乐曲或练习曲,每次作业的量不宜太大。
2、让孩子在音乐会上弹奏,或在孩子表演时多给予鼓励和赞许。这样锻炼的次数多了,孩子弹琴时就显得“老练”,胆子就大了,紧张心理也就逐渐减少了。
四、教师教学心理研究
教学与情感的相互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寓理于情,情自理出,情理结合,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下面就教师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1、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学生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学生相互沟通的关键。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要能使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实际学习中,应尽量将那些概念知识比喻成他们生活中的熟悉的实物,进行一种形象的类比,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学生是通过生活中他们知道的,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学习理解那些概念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自身学习
教师是不教学过程中“使者和桥梁”。教师只有不断存富自身知识,这样学生才可以勇敢大胆放手去做,才能指导学生在处理音乐作品时达到完整。
五、学习中的师生心理交流研究——教师体态语言
在进行交流的地过程中,除了运用语言这种普遍的方式外,体态语也经常被运用。体态语也经常被运用。体态语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体态语”与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意愿、抒发情感的一种“非语议性交流形式”。对比研究体态语,让学生了解另一种语言中体态语的重要性,以期达到钢琴教与学的更好效果。
某种钢琴教学一旦适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我们要让不同的教学研究相互借鉴,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求新存异,总结出一套系统的钢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谈音《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的培养的激发》
[2] 肖承兰《简论钢琴教学中学生潜能的开发》《中国音乐》2000年第二期
[3] 李昌荪《关于启发式教学的体会》《钢琴艺术》2001年第6期
[4] 邵华《钢琴教学中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