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珍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实验中学 325300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水平与期待程度也在逐渐提高。素质型人才和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教育的必然趋势,新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英语课堂的教学转型和创新成为了英语科目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中之重。初中英语不同于小学英语的基础性教学,更要考验同时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实施“学为中心”的课堂创新实践,提高课堂建设的效率和知识转化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为中心;初中英语;转型;创新;教学实践
一、引言
在常规的应试教育下,初中英语教学通常是以“教师、教室与教材”为基础的,形成了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然而这种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必然会在最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的实行对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理论性知识、通过进行相关练习进行巩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转换课堂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与实用能力,而这恰恰是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欠缺的。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意识,不仅进行“灌输性”教学,还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是让他们死记硬背,然后通过“刷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或者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与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营造“学为中心”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英语课堂。
二、“学为中心”英语课堂建设的有效方式
(一)以学情为基础,调整教学计划
学情是指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会依据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大概情况制定一个相应的教学计划。而正常情况下,这个教学计划和教参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是十分固定和严格的,也就是说,不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课堂上的全部知识点,都不能更改教学进度与安排。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效果是很差的,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这样忽视了主体个性的教育方式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为此,教师在只“闭门造车”地钻研教学计划之外,更应该及时地调查研究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接受和理解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定期向学生调查了解教学意见,询问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不同环节与模块的建议与意见,明确了学生的接受度和知识转化度的具体学情之后,再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学计划。
如果学生认为课堂进度太快,有些重点难点来不及深入思考和理解就过去了,教师应当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增加在难点上的停留时间和讲解深度;如果学生认为课堂空白太多,知识很简单甚至容易分散注意力做其他事情,教师就应该加快速度,在简单或者非重点的知识上有选择地讲解。这样依据学情制定和调整的教学计划是更符合学生学习节奏的,也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吸收。
(二)结合教材课程,搭建演讲平台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应该被所有教师所熟悉和理解。但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毫无创造性和自主性地“照本宣科”,而是应该以教材为中心,发散性地进行多种教学实践的探索。
比如,英语教师可以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组织学生做演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英语学科的弱点猝不及防地暴露出来,作为一门外语,其实用性应该被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是相反的。英语教师要求学生对单词、课文与语法句型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强化“纸上功夫”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听、说和读三个更加重要的方面。这也造成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普遍问题——“哑巴英语”。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A great wonder of the natural world”为例,教师可以摒弃以往让同学们读课文-背课文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以课文为基点,让同学们准备一个关于“a great wonder of nature in your mind”的主题演讲。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壮观奇景,并且以每个人身边都常见的事物为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不会无话可说。演讲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既可以锻炼演讲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考验台下观众的听力理解水平,让每位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整体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开展学习小组,增进相互交流
英语科目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需要学生多开口读和说来达到熟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对话的环节,让学生在口语和听力的练习中实现英语能力的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能够直接改变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解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不一样的见解也可以打开学生的固有思路,拓展思维空间,增加知识储备量。
比如九年级上册外研版英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后面的“Work in pairs”模块,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话能力、听力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习小组中不同英语水准的同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优秀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词汇量和优秀句法一定程度上传递给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的学习小组不仅可以平衡全体同学的英语水平,还可以最大范围地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设置提问环节,提高学生参与
笔者在前文提到了过去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即一个人占据和掌握整个课堂,这样灌输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绩的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由“主宰”课堂向“分享”课堂转变,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机会。
比如在讲解一道题目时,“Roy works in London.He_____about half an hour getting to work by bus every day. A.costs B.spends C.takes D.pays”,英语教师不应该一口气将正确答案揭示出来,或者讲讲解正确答案后就完成了这道题目。教师应该先分析题目的原句,然后可以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其他错误的选项应该怎样改写成正确的句子,然后找同学来回答。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四个表示“花费”动词的区别,从而记住每一个词的独特用法。英语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改写方法之后总结一下这个词的完整用法,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回答问题的学生加深了对这道题的印象和理解,其他同学也会因为提问环节而更加集中注意力。教师设置提问环节,是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最直接方式,能够使学生重新回归为课堂的主体。
(五)整合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兴趣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科技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逐渐普及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英语教师也应该合理借助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的转型与创新。
比如,以前文提到的“A great wonder of the natural world”课文为例,单独讲解这篇文章,翻译文中的句子无法是学生得到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可以选择在上课的课件中插入一段符合课文内容的视频,不仅能够吸引同学们对于英语课堂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景色的理解。
结语:初中英语是从基础向应用转换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明确培养素质与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坚持新课改下的教育观,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教师应该以学情为基础,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对英语课堂进行创新,通过搭建演讲平台、组建学习小组、设置问答环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自主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庞巧宏.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J].学周刊 .2013(16 ).
[2]乔苏毅.“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