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庆
山东莒县果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27653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参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注重展现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在思维展现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把握知识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是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就是一种过程意识。在教学中需要强化知识的发生、探索、反思过程,促进思维提高,改善思维结构,因此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现由于中学生由于年龄普遍偏小,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呢?
一、培养参与意识应该注重的问题:
1、数学教师要改变角色,从“唱主角” 转换成为“点拨人”。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数学学习的组织、引导和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
2、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要关注数学活动是主动探索、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首先应创设民主和谐、自由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和老师可以面对面交流,互相聆听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思有源、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要以主动的态度和方式去探究、质疑、合作,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处,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讨论,个人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形成这样的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和探索过程中才能认识数学,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过程。
如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哪些措施呢?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措施
1、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敢问、敢做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参与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参与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2、积极创设参与意识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
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且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勤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参与意识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参与的学生,给学生一定的信心和鼓舞,使他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体会
1.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参与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参与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课堂教学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以生为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