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妃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530000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其形成正确三观。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创新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认识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认识传统文化,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语文素养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实践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借助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三观正确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现实价值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呈现出来。第一、两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对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文化缺失和不足进行弥补,而且语文学科产生的根源大多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将语文学科的育人工作落实到位,不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熏陶和培养,让学生在提升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人文修养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为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需要加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对中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文化意识。第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驱动力,可以实现对相关工作的有效引领。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依据教学目标合理挑选教学篇目
一般而言,中学语文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设置教学欣赏以及进行讲授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对思想情感进行深层次的体会,这些教学篇目所取的教学质量高低会影响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挑选合理的教学篇目极其重要。部分优秀作品中的选录,尤其是精讲篇目要充分的涉及传统文化内涵,由此促使学生在优秀作品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得到文化与道德等更深层面的启迪。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诗词教学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课堂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方法。相比起更加现代化的现代诗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用语比较陌生,尤其是词的规律更加难以把握,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困难的学习过程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时候,选择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有益于学生沉浸感受,先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去学习诗词,会提升教学的效果。
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展示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机会。
(三)深入语文教材资源探究,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有效运用,关系到学习质量、教学质量。那么,为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传统文化本身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学生因其陌生感心理容易产生排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适得其反。但如果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课堂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炼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做好筛选、整合、分析、注解等准备工作。然后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文化。例如讲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导入环节先说出文中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等内容,然后描述以下关键点:文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分析点评。教师在语言描述过程中,将知识通过生动有力的言语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不仅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再通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结合积累的素材,既加深知识印象,也积累了文学底蕴。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随着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而是应将学生课内的学习、教材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语言应用与实践紧密结合。对课外的学习,要有量的需求,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的阅读量,写作量和社会活动量等等,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老师可开列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以此让学生积累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从中吸取更多的文化涵养。课外的阅读不应局限于书本的阅读,可延伸到对实体的阅读,参观当地的文化馆和古建筑、特色建筑等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如广西钦州市刘永福故居、广西南宁市黄家大院,这些古建筑都渗透着古代文化。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蕴含丰富的智慧,是民族的瑰宝,我们的日常生活规范、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指导。文化是民族凝聚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且学习传统文化好处多多。高中语文作为教授传统文化的主要学科,对高中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需在实践中继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有全新、愉悦的感受,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加强学习深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礼仪,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养,完善学生人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林.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人文天下,2019(24):95-96.
[2]闫斌,闫海若.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渗透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35-37.
[3]罗成勇.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C]..教师教育论坛(第二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