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0期   作者:贾宁
[导读] 目的 探究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重症护理中对其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

        贾宁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山东济南250132
        【摘要】目的 探究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重症护理中对其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重症护理的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将其按照奇偶数的分组方式均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模式,实验组40例患者给予安全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对比,实验组(5.00%)<常规组(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重症护理中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重症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效果
        护理不良事件通常是指在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发生的超出医护人员意料之外的不良事件,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常规治疗和护理,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导致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影响医院整体的声誉[1]。为此,本次研究中将针对重症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内容和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重症护理的患者,按照奇偶数的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有患者40例;常规组(男:女=21:19),年龄大小:45-86(60.5±5.0)岁;按照接受教育文化水平划分,其中包括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患者10例,高中文化水平患者20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10例;实验组(男:女=20:20),年龄大小:45-86(60.0±5.2)岁;按照接受教育文化水平划分,其中包括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患者10例,高中文化水平患者18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12例;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对于此次研究表示认可,并进行签字确认,由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进行监督核准,两组患者相关资料之间并未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患者可进行有效比较。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模式
        常规组在重症护理中接受护理人员常规的护理措施及生活照护,对患者进行临床指标的监测,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其进行入院宣教指导,主动为患者进行通风、清洁打扫以及常规消毒,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开窗通风,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酌情实施,并为患者做好相关解释,同时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均进行耐心的解答等[2]。
        1.2.2安全管理模式
        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安全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技能操作与知识强化培训。首先,根据岗位职责对参与此次研究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症专科技术护理操作规范性培训,有计划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反复强化理论学习和技能考核,提高自身整体的理论技术能力。其次,提高护士安全意识及综合评估能力,熟练掌握各项安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指导并采取防范措施。成立院内压疮管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压疮评估后为患者做好基础性预防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病情允许及时翻身,通过温水浴和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保证营养供给,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加强各种置管的固定,评估胶布性能,进行交叉固定;对有拔管倾向的患者给予肢体约束,注意约束的方法,并评估患者意识评分、镇静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定期检查约束带有无松脱,防止意外拔管及自伤发生;同时还要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要语言温和、微笑服务,以免家属由于患者病情的危重而与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护理纠纷事件,对于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和护理需求,尽可能的给予满足[3]。
        1.3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中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其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对比本次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单位表示,组间采用x2值检验,检测值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中不良事件发生患者为8例,总占比20.00%;实验组中不良事件发生患者为2例,总占比5.00%;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对比,实验组(5.00%)<常规组(20.00%),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属于一种不可避免性的失误现象,其只能通过护理人员对已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制定相关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降低同类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4]。本次研究中通过对重症护理中采取安全管理模式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表示: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对比,实验组(5.00%)<常规组(20.00%),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者由于需要采取静脉留置术以及保护性约束带等方式进行治疗,再加上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难免会产生压疮、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再加上家属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内心存在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易与护理人员发生口角,以上不良事件均可以通过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有效预防,整体改善重症护理中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重症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对护理纠纷进行预防,并整体降低护理中患者压疮、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1]龚洪玲, 喻欣, 施晓美,等. 共享报告制度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实施效果[J]. 武警医学, 2018, 29(10):1013-1014.
[2]杜莹, 何媛, 陈秀梅,等. 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在心脏外科高龄手术患者护理不良事件预防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14):1845-1850.
[3]阎蕾, 朱蓓, 庄若,等. 基于界面管理理论的护理不良事件预控管理系统构建[J]. 护理学杂志, 2018, 33(8):51-54.
[4]谢晓云, 徐鋆娴, 崔小妹,等. 外科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37(12):5616-56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