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八医院 心肾内科
【摘要】目的:对急危重症护理中的人际沟通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心肾内科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共78例,依照数字随机抽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口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际沟通护理,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满意率分别为97.43%、76.92%,两组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0起投诉事件,投诉率为0.00%;对照组3起投诉事件,投诉率为7.69%,P<0.05,两组间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对于急危重症的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积极给予人际沟通护理,有利于确保护患之间的融洽关系,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投诉事件的发生,因此该方法值得积极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护理;人际沟通
由于危急重症的患者具有病情复杂且危重的特点,随时可能引发其生命危险,并且身上布满着各种管道,在此种状态下患者均会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加深非计划性拔管的提升几率,对于该类患者而言,更加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及时的沟通[1]。因此,本次对急危重症护理中的人际沟通的效果进行分析,本研究纳入我科收治的78例病人进行科学分组,现将具体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心肾内科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共78例,对其进行随机数字抽选分组,其中实验组39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0例及19例,年龄最小及最大分别为38和72岁,中位年龄(49.23±2.34)岁。对照组39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8例及21例,年龄最小及最大分别为36和74岁,中位年龄(50.43±2.5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不具有对比意义,P>0.05。均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与,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给予常规的救治护理流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监测,对患者的症状给予评估,根据其病情情况给予针对性处理和急救护理。
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强人际沟通护理:①急危重症患者心理特点分析:该类患者病情严重、急骤,均存在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同时部分患者可能身边无亲属朋友陪伴,更加担心、无助,故容易丧失治疗的信心。因此,积极了解患者的心情特征,此刻他们希望被帮助、被理解,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充分的给予患者安慰和关爱,运用和蔼亲切的语气,同时在进行操作和护理的时候应当动作熟练敏捷,使患者具有安全感,确保患者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②非语言沟通:对于患者病情危重,身上可能布满管道,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某些生理或心理需求,所以医护人员不能够接收到讯息,故可以告知患者示意点头、摇头,准备铃铛等代替回答,例如竖大拇指表示想疼痛等。同样,医护人员可以用手势、表情给予患者鼓励,主动了解患者,观察患者的神情以及手势,明确患者的需要,主动关心患者,让患者觉得自己被关心,主动配合治疗。另外,允许患者家属对其进行短时间探望,使得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怀,更加具有战胜病魔的勇气。③语言沟通: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当采取通俗、易懂、准确的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多采用礼貌的用语,让患者感受到尊重与关心。当患者表现出害怕、紧张等情绪时,医护人员多用具有鼓励、安慰性的话语,如:“叔叔,别怕,我们会帮助您,您是最勇敢的!”对于表现出悲观的患者,多采用美好的语言,多谈论患者感兴趣的事物,同时对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确保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可以邀请病情痊愈的患者过来,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愈合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①采取我院的自制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分为三个等级,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值范围0分100分,90分-100分为满意,80分-89分为一般,低于80分为不满意,发放78份,回收78分,回收率100%。②对两组发生护理投诉的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利用软件将数据汇总并作出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方式进行计数资料,并将t值带入计量资料,当P≤0.05时,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满意率分别为97.43%、76.92%,P<0.05,见表1。
.png)
2.2两组患者护理投诉情况对比
实验组0起投诉事件,投诉率为0.00%;对照组3起投诉事件,投诉率为7.69%,P<0.05,两组间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价值。
3 讨论
由于急危重症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险和急骤的特点,随时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往往过于悲伤和焦虑,且无法表达自己生理或心理需求,从而使得护理质量不佳,而加深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因此,对该类患者给予人际沟通的护理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因此,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首先明确急危重症患者具备哪些心理特点,根据患者所表达出的反应、情绪来进行针对性的语言沟通;其次,由于部分患者病情危重,可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积极采用非语言交流的方式,确保医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明确患者的需要,并给予及时的解决;再次,对于具有说话能力,且具有认知能力的患者,我们充分运用沟通的魅力,帮助患者排解当下焦虑、恐惧的情绪,给予其鼓励,并邀请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来为其加油打气,充分的帮助患者重建战胜病魔的信心[3]。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满意率分别为97.43%、76.92%,P<0.05;实验组0起投诉事件,投诉率为0.00%;对照组3起投诉事件,投诉率为7.69%,P<0.05,两组间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价值。说明了医护人员的主要价值是通过护理服务水平来体现的,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急危重症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确保患者心理素质的提升,明确患者的所想所思,有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降低投诉事件的发生。因此,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积极进行沟通,明确非语言和语言的沟通价值,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的效果,确保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综上所述,对于急危重症的患者,在临床护理时,注重人际沟通,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确保患者主动积极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同时该方法能够大大的提升护理质量,降低院内投诉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威望,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亚丽,李文静.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19,(30):146.
[2]任化娟.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4):88-90.
[3]王丽娜.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J].健康必读,2018,(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