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0期   作者:高雪萍1 赵晓莉通信作者
[导读] 目的:研究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高雪萍1   赵晓莉通信作者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201199
        摘要 目的:研究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8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就诊的7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均分成3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持续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6-MWT、LVEF更高,BNP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显著,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生活质量;心功能;心理护理;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心血管疾病导致心功能逐渐下降,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心力衰竭治疗周期较长,长期受疾病折磨,将出现严重负面情绪,不利于后期治疗[1]。为此,本文选取7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对持续心理护理发挥的临床效果做进一步探讨,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2月~2020年8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就诊的7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均分成3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男女比例20:15,年龄最大72岁,最小26岁,均值(48.62±5.10)岁,病程最长26个月,最短4个月,均值(15.41±1.03)个月;实验组男女比例22:13,年龄最大71岁,最小27岁,均值(48.50±4.99)岁,病程最长25个月,最短7个月,均值(15.10±1.20)个月。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护理、饮食调节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持续心理护理,包括:①心理评估。受疾病折磨,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消极情绪,再加上,面对陌生环境,使得消极情绪愈加严重。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给予心理疏导,排解情绪。在此过程对患者病情状况、病史等进行了解,评估影响情绪危险因素,制定持续心理护理方案。②心理安慰。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年龄较大,在陌生环境中治疗,将产生孤独感。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给予照顾和安慰,提升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③健康宣教。告知引起心力衰竭原因、治疗方案及症状表现等,纠正对疾病错误认知。每周定期开展讲座,详细介绍心力衰竭发展过程,针对提出问题积极解答,消除心中困惑与担忧,使其逐渐建立治疗信心,保障后期治疗后续开展。④用药心理护理。每次用药前,说明药物名称、剂量及产生不良反应,叮嘱按时定量服用药物重要性,避免随意服用药物,增加不良事件发生。每次用药后,做好记录,减少错误用药发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6分钟步行试验(6-MWT)、左心射血分数(LVEF)及B型尿纳肽(BNP)。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心功能)使用()表示,t检验,结果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实验组6-MWT(445.20±50.10)米,对照组(350.20±49.71)米,t=7.963,P=0.001;实验组LVEF(52.41±5.10)%,对照组(42.10±4.93)%,t=8.599,P=0.001;实验组BNP(529.24±184.60)ng/L,对照组(801.20±198.43)ng/L,t=5.937,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6-MWT、LVEF更高,BNP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常见症状表现为疲乏、无力、呼吸困难及气喘等,导致生活质量低下。且该病治疗周期较长,疾病久治不愈将增加心理负担,出现严重消极情绪,甚至丧失治疗信心。有研究发现,持续的不良情绪可经生物学机制对机体的生理状态造成影响,打破其平衡,从而加重患者病情[2]。由此可见,加强持续心理护理,缓解负面情绪显得极其重要[3]。
        首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制定个性化持续心理护理方案,排解心中痛苦;接下来进行心理安慰和健康宣教,提升对心力衰竭认知同时,促进治疗依从性提升;最后加强用药心理护理,提升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6-MWT、LVEF更高,BNP更低(P<0.05),说明实施持续心理护理后,心功能提升显著,心功能的改善减轻了心力衰竭症状,患者生活质量相应得到提高[4-5],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下开展治疗,还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 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显著,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20, 018(003):349-350.
[2]吴艳英,冯健飞,于伟.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6):4106-4107.
[3]顾莉娜.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000(013):124-124.
[4]许瑞芝,黄海棠.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平衡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6):189-190.
[5]徐斌.循证护理干预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79-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