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芳
德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研究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4例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对照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观察组),对照组58例、观察组46例。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后的误诊比例显著要低,脑实质损伤阳性率比例高,P<0.05;观察组发病48h内接受抗凝治疗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早期诊断率较高,有利于抗凝治疗。
关键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学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发生于脑静脉系统的缺血性疾病,是临床重症疾病,此病病情复杂,常见的主征为颅内高压、脑病症状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临床表现和脑实质病灶关系密切[1]。因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容易被误诊为脑炎、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疾病,据统计误诊率超过50%,导致疾病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早期诊断、治疗则预后良好。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临床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探讨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4例CVST患者。纳入标准:所有病例资料齐全,诊断明确。排除标准:伴有其它严重脑部病史,如脑外伤、脑血管病史、神经退行性病变。
1.2方法
收集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误诊情况、治疗与预后。根据抗凝治疗前的临床表现,将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的作为单纯颅高压增高(对照组=58例);将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单眼失明的作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观察组=46例)。
1.3观察指标
(1)人口统计学特征;(2)病因;(3)影像学检查结果。
1.3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经“”、()表示,数据传入SPSS.24软件并实施(t、2)检验,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35例,年龄28-55岁,平均(38.45±8.39)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29例,年龄28-53岁,平均(37.59±8.41)岁,经统计学分析,两年龄、性别结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病因
对照组有明确病因的有32例,占55.17%,其中产褥期6例、口服避孕药4例、偏头痛病史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5例、既往其他部位血栓栓塞性疾病3例、血液系统疾病2例、恶性肿瘤3例、头面部感染2例、手术史1例、饮酒1例。观察组有明确病因的34例,占73.91%,其中包括口服避孕药5例、产褥期4例、头面部感染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5例,既往其它部位血栓栓塞性疾病3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患病前大量出汗3例、手术2例、外伤1例,饮酒1例、吸毒1例。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观察组脑实质损伤的发生例数为30例,占65.22%(30/46);对照组脑实质损伤的例数为13例,占22.41%(13/58),两组比较差异,2=19.381,P=0.000<0.05。
2.4两组误诊率对比
观察组有6例误诊,误诊率为13.04%(6/46),其中1例误诊为慢性头痛、1例误诊为脑梗死、2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其余2例误诊为偏头痛;对照组有18例误诊,误诊率为31.03%(18/58),均误诊为偏头痛,治疗无改善,8例头痛加重,2=4.678,P=0.031<0.05。
2.5 两组发病到接受抗凝治疗时间对比
观察组发病48h内接受抗凝治疗为13例(28.26%),对照组发病48h内接受抗凝治疗为6例(10.34%),两组比较,2=5.515,P=0.019<0.05。
3.讨论
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炎症型以海绵窦和横窦最常受累,非炎症型以上矢状窦最易受累。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群中,以女性居多,最常见病因为获得性血液高凝状态,如口服避孕药、产褥以及相关血液系统疾病[2]。部分患者存在较多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1/3的CVST患者存在2个以上的病因,诊疗中需查找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治疗。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7.59±8.41)岁,常见病因为口服避孕药、产褥、头面部感染、血液系统疾病。CVST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为颅内高压,头痛的频率较高,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头痛,容易被误诊为良性颅内增高或者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本研究观察组的误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表现颅内高压同时合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条件[3]。观察组脑实质损伤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实质损伤阴性的患者会出现癫痫、失语、运动障碍,可能由于脑水肿所致的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4]。本研究观察组发病48h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误诊率相对较低,脑组织损伤比例较高,但可得到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甘卫敏.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6, 29(4):5-9.
[2] 张红梅, 李栩婷, 刘恺鸣,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010):1884-1886.
[3] 李志方, 孙彬彬, 薛伟宁,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J]. 疑难病杂志, 2015, 000(002):121-124.
[4] 杜彦瑶, 许若梅, 王效春,等.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评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04):38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