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波浪
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外科 北京 100055
摘要:目的:探讨内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对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80例开展实验,通过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2组,各40例。这中间,参照组采用胸腺五肽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内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的治疗方法,进而对比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上,显著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改良根治术后的乳腺癌患者,行内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的方法,可以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此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补黄芪汤;胸腺五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免疫功能
在临床上,乳腺癌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就目前的情况来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免疫抑制的情况。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术后患者的免疫力,便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基于此,本次实验将针对内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对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论述,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80例开展实验,通过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2组,各40例。期间,参照组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54.45±6.6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3-65岁,平均年龄(54.78±6.89)岁;通过比对发现,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采用胸腺五肽与安慰剂进行治疗,期间,胸腺五肽每天注射1次,1mg/次,以14d为一疗程。
1.2.2观察组
不同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引入内补黄芪汤进行治疗,具体方剂如下:黄芩15g、人参10g、赤芍10g、当归10g、茯苓10g、远志10g、麦冬10g、川芎10g、天花粉12g、薏苡仁12g、甘草6g,以水煎服,1剂/d,连续用药6天[2]。
1.3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4d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CD4+T细胞水平、CD8+T细胞水平进行比较,以此来分析对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采用SPSS19.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数±平方差(±s)的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展现,t值检验效果,计数资料通过例数百分比表示,卡方进行检验,若P<0.05,便可确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就实际情况来讲,患者的免疫抑制越严重临床预后就会越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应用胸腺五肽进行治疗的同时,引入内补黄芪汤进行治疗便成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通常的情况下,乳腺癌改良术后的患者多见气郁以及血瘀的情况。对此,依托于中医辨证理论,在对患者应用胸腺五肽进行治疗的同时,需要采用内补黄芪汤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这是因为,内补黄芪汤可用于虚弱无力、精神短少的治疗。该方剂中的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止血等功效,中医多用黄芩补充气血,人参则能够大补元气,赤芍具备清热凉血以及活血化瘀的功效,采用赤芍可调节气血,而当归味甘性辛,主要被用于血虚诸证,其他如川芎、天花粉等皆能发挥重要的临床作用。总之,内补黄芪汤在临床上具备补益气血以及养阴生肌的功效,其对于气血皆虚的患者来讲,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此次实验结果也显示,应用内补黄芪汤的患者,在免疫功能上得到了显著的改善[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对改良根治术后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内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的治疗方法,可以初步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而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改良根治术后的乳腺癌患者,行内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的方法,可以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此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星, 金山, 张喜平,等. 内补黄芪汤联合胸腺五肽对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9, 23(2):372-375.
[2]王瑞芹, 武鹏鹏. 黄芪解毒汤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J]. 光明中医, 2019, 34(24):3746-3748.
[3]邵丽雅. 乳腺癌术后水肿病人应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2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