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彰 何利平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华亭 744100
摘 要:中药治疗肾脏病时,应该重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突出药对在中药方剂的重要作用;每一药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相药物配伍。肾脏病形成的病因病机复杂,因此临床上辨证论治得当,用药精当,效果一定较好。笔者在肾脏病临床上常用白花蛇舌草配半枝莲、黄芪配当归等药对进行配伍论治。
关键词:药对;中药配伍;肾脏病
笔者经过在临床上对中药的性味、功效、配伍等的研究,在选方用药时常细心揣摩,以使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用药疗效,尤其在药对的应用方面颇具匠心。现将笔者治疗肾脏病常用药对举例于下。
1 白花蛇舌草配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性甘寒微苦,归胃、大肠经、小肠经,以全草供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消肿止痛等功效。半枝莲味辛,微苦,性凉。归肺、肝、肾经。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止血,利水消肿,常用于咽喉肿痛,水肿等症。白花蛇舌草配半枝莲用于属湿热证的肾脏病患者,表现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口干不思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患者。笔者通过12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作了分析[1],发现在12例慢性肾炎中有湿热证者占60%;由此可见湿热证的发生率很高,并且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故创立“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理论,刘教授认为如果不将外邪清除,过早温补那么必然会“闭门留寇”以后将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难治之证。为此在肾脏病初始阶段还是恢复阶段凡出现上述症候者,笔者都将应用白花蛇舌草配半枝莲,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两药相辅相成,药性平和,甘凉,无大寒之性,在清热利湿之时并无伤阳之虑,这就在治疗同时保护了患者的一丝真阳,固护了根本,祛邪而不伤正,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基础。两味药量均为30g。近年来将自拟肾康复I号颗粒(主要成分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穿山甲等)治疗慢性肾病、肾病综合证有湿热兼证患者265例,三个月临床缓解率为31.6%。总有效率为87.9%[1]。案例如下:
李某某,男,54岁,2018年9月初诊。患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咽部不适,咳嗽,咽干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长期累及肾气,水湿内生,郁而化热,酿成湿热。
分析:患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治疗给予清利湿热为主,药用白花蛇舌草30g 半枝莲30g 益母草15g 泽兰10g 蝉蜕15g 甘草6g服用七副后症状好转。两周后随访,患者自述症状明显好转。继服上方5副。
2 黄芪配当归
黄芪气味甘,微温,无毒。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主补虚,小儿百病。当归气味甘、辛,温,无毒。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作用。笔者在临床常以黄芪配当归,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的肾脏病患者,表现为面色萎黄,少气乏力,纳差腹胀,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数。临床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患者出现气阴两虚同时兼有血瘀。气的推动无力,血液淤于脉内,引起血瘀,患者常出现肌肤甲错、疼痛部位固定,舌质暗红,脉沉涩等瘀血证候。刘教授应用黄芪配当归,黄芪能够补肺脾之气,脾气得补中焦得固,气得到生化之源,气盛推动有力血液得以流动,血瘀自然得以消除,再配上当归不仅可以协助黄芪补益脾气,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补血并活血,“因虚治瘀,因瘀治虚”,血瘀同时兼有血虚,当归补血、活血使血瘀得以尽快的消除。在应用黄芪的剂量方面笔者也很考究,如果气虚症状比较明显黄芪50g当归15g,然血瘀症状相对明显时黄芪30g当归15g,然患者气虚明显伴随大便秘结不通时当归则为30g。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黄芪30g偏于固表,黄芪50g则偏于益气。现代药理研究机体免疫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T淋巴细胞的功能失调是导致肾组织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慢性肾炎患者往往有T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调,功能紊乱。黄芪对T淋巴细胞具有调节功能。动物实验表明,黄芪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相调节作用 [2]。是俊风等[3]亦证实高浓度黄芪提取物的注射液调节T细胞亚群,抑制T辅助细胞,从而发挥对肾脏保护作用。案例如下:
患者李某某,女,10岁,学生,因“反复全身水肿五年,加重一周”,于2018年10月17日入院。2006年12月感冒后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未见皮肤紫癜,无腹痛、关节疼痛等,当地诊所按感冒治疗未见缓解,查尿常规:PRO4+,BLD-,诊断“肾病综合征”;给予激素治疗好转出院,此后间断给予激素。于入院前一周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于我院。入院症见:双下肢水肿,少气乏力,纳差腹胀小便黄,清亮,多泡沫,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黄芪30g 当归15g 山药15g 丹参15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女贞子15g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口服。服药七副后诸症好转,两周后复诊,症状明显好转,检查尿蛋白+。上方继服5副。
综上所述,临床上巧妙的运用白花蛇舌草配半枝莲、黄芪配当归等药物进行配伍论治,将“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理论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宝厚.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2-13.
[2]刘宝厚.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2-13.
[3]陆平成,许益民.半枝莲多糖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