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生物活动课堂培养高中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秦小锋
[导读]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技能、生物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生物活动经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运用生物知识及生物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意识能力。

秦小锋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445000
【摘要】《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技能、生物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生物活动经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运用生物知识及生物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意识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活动课教学;主动实践;主动思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08-02

        生物活动课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的新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就生物活动课实践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多角度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培养目标谈几点做法。
        一、认真当前高中生物活动课教学现状,研究新的对策
        生物实践活动课是生物学实验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飞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目前生物实践活动课并未引起学校和生物教师的重视,有的学校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未开展。研究适合本校实际的生物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学校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笔者首先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前高中学校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课的现状;其次,从实地调研中得出客观结论,分析高中学校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课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第三,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课标》和《考试说明》,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科学方法、学生实验等进行整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过分析讨论,确定出符合我校学生的生物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模式。第四,建立生物兴趣小组,深化教学辅导,安排固定时间、地点、内容,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课。
        二、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生物活动课教学目标
        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集知识体、思维链、能力键、与再生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一体的重要课程。生物活动课服从与生物教育目标,又必须渗透下列各项具体目标:
        (1)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3)培养合作、竞争意识;(4)培养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意识;(5)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6)培养自学能力及资料检索处理能力;(7)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三、立足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主动探究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块阵地。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带有问题性特征,问题的设置或提出以及问题的解答或释疑绝大多数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理所应当要成为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主动探究能力培养的主阵地。
        首先,分析教材,设计出探究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备课,分析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根据新课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迫不及待地进行主动探究。
        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
        其次,讲授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又例如,“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杭作用”,教材有这样的描述:“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升高.”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在实验前可就出现的现象进行预测和分析.
        最后,复习小结,归纳探究问题,并给予必要的释疑解惑。作为组织者、协作者及引导者的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如协助学生概括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提炼思想观点,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将探究的问题向不同方向拓展。
        四、创设生物实验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积极思考
        从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看,是基本的生物基础知识,但是因为学生刚入高中,生物作为一门高考学科来学习,学生对于生物学的思维方式还未建立起来,部分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把握上有些缓慢,而且学习的内容偏向微观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生物不知道怎么学,难的观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本学科保持兴趣,能够和一些实际联系一起而不知理论与实际脱离。而本册教材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实验开设是重点,因此,在该板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生物实验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有实际的认识。另外,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才开始认真学习生物,可以多利用趣味故事以及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发现身边微小现象的探索认识。
        比如,在蛋白质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回答的早餐食物是什么来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有所认识,从而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该情境进一步提问“鸡蛋煮熟之后是什么形态?”“为什么鸡蛋营养价值高?”“纯粹的素食主义者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吗?”“长期只以玉米为主食的人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利用这些生活情境中的现象、问题,来进行氨基酸的种类及蛋白质的功能和变性内容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活,也让学生在平时的饮食中学会注意好的饮食习惯的养成。
        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加探究性实践活动
        高中阶段探究性课程的目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展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也要本着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内化知识的原则,即在学以致用和验证探索的目的。作为生物教师应对本地教学资源情况和学生情况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性课外生物教学实践活动。首先,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前的理论准备工作,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是制定活动计划与实施。如指导学生为了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作用”可让学生分组完成对农田、河流、池塘、森林等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过程完成学习目的。还可以将当地的科研机构、养殖场、实验田等资源变成生物教学的天然“实验室”,实现生物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从课题的确定,方法步骤的筛选和实施,到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都是学生自主参与,自行设计独立完成的。尽管在某些方面还很不够,但是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热情饱满,勇于探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个性智慧。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些都是课堂上不能获得的宝贵财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快速的提升。
        总之,通过开展高中生物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研究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了解生物科学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人类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高中生物实践活动课解决了由于时间限制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某些探究活动,有助于课内外教学的有效衔接。使学生走出教室,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6-108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李芙蓉.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8(11):144-145
[4]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